功夫鍛鍊心得

學員:王先生


 自從開始練習功夫對打至今,過程之,中身心上所碰到的問題與其他練功夫的同學,所碰到的問題大致都是一樣的,剛開始最大的障礙也是肢體受傷及心理恐懼的問題。

 記得剛開始練時,大部分是以體能上的鍛鍊為主,之後再加上一些簡單功夫手腳基本動作,整個過程下來都要好幾個小時,且每次練完後均全身大汗、手腳發軟、頭昏眼花,尤其是每次到了第二天,全身肢體關節痠痛及虛弱的狀況,使得生活和工作行動上看起來怪怪的,那時,心想怎麼跟練氣差那麼多,練氣時那種輕輕鬆鬆、氣定神閒、不思不想的感覺,多年來這個模式習慣了(以前只練氣功從不運動),突然開始練起體能功夫這種表面看起來與氣功不同強烈對比的課,剛開始還覺得蠻有意思的,但操了幾次之後就覺得沒那麼好玩了,心裡也開始出現懈怠、偷懶、摸魚、打混的狀況,混了很長一段時日,有次聽到老師談話中講「功夫修練」,在其中講到一句過去也常常聽到的話:「內練一口氣、外練筋皮骨」,「練功不練拳,登峰難上難,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以前聽到這些話時,從不當一回事,也不會去想這句話的意思,但經過了一段身心的煎熬訓練後,再聽老師清楚的講解之後才明白,光練氣還是不夠的,修練中只做到一部分而已,還有其它的部分要練好才是完整的、平衡的,也才能體會出功夫與生活對應中,陰陽之間互換互移的微妙道理,因此想想後就不再打混就照著練,練了一段時日之後感覺氣與身體之間會保持平衡調整狀態,第二天也不會覺得很累,體能也進步了許多,因而練起來變得比較輕鬆,手腳也不像之前開始練時,那麼笨重了。

 過了初期體能鍛鍊的身心關卡後,接著後來體能鍛練的部分,是由我們自己在功夫對打前,先自己鍛練做好熱身的準備,接著對打練習佔了大部分的時間,這是功夫課的重頭戲,但也是身心恐怖關卡的另一個開始。

 剛開始以為功夫就是打來打去,猛攻或是死守,但是攻也不懂如何攻,守也不知什麼叫有效防守,更別提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了,根本連一點檔、打、位移的基本概念都沒有,之前練習的簡單基本動作也完全用不上,雖然老師常會在旁提醒著,可是當下得自己緊繃的就像一個水泥石頭,半句都聽不進去,所以不是把自己打傷就是被打傷,再加上情緒的浮動和心裡的恐懼,且本來的個性就不喜歡武打打鬥之類,看起來像是暴力的激烈活動,因此內心產生了排斥感(其實是逃避感),此時心中又開始幻想著只要做做體能,練練氣功和基本動作就好了,可是每個禮拜都還是得面對功夫對打,就這樣子糊裡糊塗練下去,傷了又好,好了又傷,不斷的重複受傷,也無法查覺錯誤在哪裡而不斷得繼續錯誤下去。事實上在每次的功夫練習結束後,老師都會示範攻與守的技巧和觀念指導我們,有時也會播放錄下的片子讓我們看,看看自己在對打時的所有狀況,在片中看到了自己一點也不像是所謂的「功夫對打」,反而像是路邊「流氓打架」,不但像個小丑,而且非常滑稽。

 再看看高手對打時的情形,發覺,手腳動作之間乾淨俐落、迅速確實,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和廢話連篇的動作,就把對手給撂倒了,且不會傷了對手,這才叫做「功夫」。在其中除了看到高手展現出的勁道、速度、反應外,也看到了「仁」的部分,有時霎那間能打到而不真打到(因為已經打到而結束了,對手卻還沒反應過來),能痛擊對手卻點到為止,不以痛擊對手而自傲,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所以決定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動作,不能再盲目的亂打一通。

 老師曾說:「在任何運動或是功夫項目中,如果從頭到尾都能保持住基本的體能、清醒的頭腦、穩定的情緒,就是最後的贏家」。我好好的思考心態的部分,常問自己為什麼要練功夫對打?既不是運動員,也不是奧運選手,更不用爭金牌銀牌的,那麼拼命做甚麼?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當站上那個位子面對對手時,很容易被當時瞬間的場景,帶出了怕輸、怕痛、怕受傷、怕被打的心魔,而自己卻察覺不到體會不出,所以才會一副拼老命的樣子。應該是用「學習的心態」上功夫對打這門課,學習著如何在對打中看清楚自己的「貪、嗔、痴」、「五蘊五毒」和控制起伏的情緒,不管輸贏,只管在對打中學到了什麼?除了學到了手、腳攻防技術上的進步外,更應了解,面對對手時就是面對自己,自己才是敵人,心中的執著和罣礙就是打敗我們自己的對手。就是因為體會了這個「學習的心態」,給予我一個訓練調整自己的方法,那就是運用分解動作的概念分階段訓練自己。

 首要的練習是,先從對打練習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做起,和把防守部分做好,並觀察自己從頭到尾不管是否被打,看能不能不受當時發生的任何狀況而不起伏,如果幾個星期下來都能穩定適應,才再進入另一個階段「速度與技術」的訓練,如果不行,就繼續在這個階段磨練,直到能穩定為止。

 由於體型上的關係,如果用力氣去和體型相差懸殊,力氣又大的對手拼鬥的話,那絕對是不智的,所以應該在速度和技術上加強,才有化解和克制住對手的機會。想要增進自己的速度,就必須學習「放鬆」,而這個「放鬆」不是單講的肌肉放鬆,而是指「心」的放鬆,鬆而不散,唯有「心」鬆了,動作才能靈活自由,速度增加,可是也是最難做的,因為在對戰中,那種瞬間爆發力的狀況下,還能保持住清楚、輕鬆又沉穩,不受當時突發狀況的影響而自亂手腳,並且能做出適當的反應動作,這不是短時間能做得到的,必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有可能。但是!雖然可以經過動作上,不斷的磨練和訓練,速度和技術也會慢慢的進步增加,可是那也只能做到肌力上的極限,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五行」上的屬性,受到五行屬性的影響,都在自己最習慣、最喜歡、最方便、最容易的想法上下功夫,被五行的框框給框住,沒有辦法統一,也沒有辦法擴大,再怎麼做,再怎麼快都還只是自己的特性展現出來,如果無法將其它的特性「體會、平衡、整合」,而「合而為一」化為「無」的話,速度和技術則只能到一個點,是很難再進步的。

 就像西洋的拳術,他們利用科技和機器等器材,加上不斷的計畫性訓練,來增加自己的速度和技術,雖然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可是還是在肌肉、力氣、體能上下功夫,只是身體上的運轉,沒有「心」的運轉,就等於是被五行給框住的道理一樣,沒有辦法將身與心整合,所以無法再突破了。

 這就跟老師曾經談過的:「古人一直強調,練武,表面上是練動作,怎麼把動作加強、加快、加速和觀察力作好,但其實應該是練「心」,功夫要練的好,心就要修好,心修的越好,體會才越高,功夫才會進步。應從儒家的「誠」的角度去練,心中有誠,真誠的面對自己、真誠的面對對手,或從禪宗「空無」的裡面去練,把原來的心去掉,也就是丟掉我們原來的習氣、習性、執著、情緒、罣礙等五蘊五毒,才能進入自在空性的狀態、放鬆的狀態、協調的狀態,達到一種高度的整合,全身系統都協調了,這時運作出來的動作才會比以前快」。所以功夫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我們回到修身修行的本位。

 雖然聽到知道了這些道理,可是要做得到並非容易,我知道自己猶如沙子般的渺小,能力和條件還差得很,心中的罣礙和五蘊五毒,隨時都會浮現在腦海之中,現只能在功夫入門的階段(身體上運轉的部分)繼續摸索。所以我告訴自己,時間還很長,慢慢學習,慢慢體會,不要急……不要急………。(2009.03.26)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