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理看氣理──談身心統攝之不易


主講/鍾國強
時間/1992年3月21日

 許多人以禪坐的方式來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禪坐主要 是藉由「數息」、「觀想」的方式讓自己的身心能安定, 之後再定而生慧,再一步步地發展自己。

 但要坐禪之前有其準備的功夫,才能真的達到禪坐的好 處。也就是要先能身心合一。否則不但達不到安定、開不 了智慧還反而得到禪病。

 為什麼會得到禪病呢?因為禪坐主要是靠「數息」、「 觀想」。這種方式的確可讓體內堵塞的經絡暢通,讓氣恢 復自動轉運。但是靠禪坐的方式所需的時間較久,同時本 身要有很大的定力及很強的心智能力。否則單從數息及觀 想的方式很難進入修身養性的高層次,很難達到身心統一 的目的。

 在修鍊的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的問題。而主要是身體內「 氣」的問題。若「氣」的問題沒辦法克服,「身」所受的 干擾會很多。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在坐的各位同學經歷 了一整天的疲勞,這疲勞會造成體內經絡的堵塞,人的精 神就不容易完全集中,此時工作、讀書、禪坐都不容易做 的好。而以下幾個簡單的氣功動作可幫助我們疏通經絡、 恢復精神。

 首先坐正,腰挺直,肩放鬆,手打開、轉手指。手懸空 不要放在腿上、大拇指在食指上畫圓,右手以順時鐘方向 ,左手以逆時鐘方向。轉的過程中儘量不思不想地專心轉 手指。轉動要平衡,兩力均衡。呼吸以自然呼吸即可。這 樣的氣功動作是以轉手指代替「數息」而讓「思惟意識」 放下來。眼睛此時要閉上。慢慢地呼吸方式改由「鼻吸嘴 吐」。然後換轉中指。轉了大約一百次之後再換無名指, 同樣地情形下再換尾指。之後是所有的手指一起轉。之後 手放在丹田的位置,吸氣手向兩邊拉開,吐氣時手回到丹 田。如此動作重覆數次。然後手放在膝蓋上輕輕地擦。之 後手放在臉上吸氣,以鼻吸嘴吐的方式。然後手放下,衣 疊放在腿上,全身放鬆,閉上眼,不思不想。約五分鐘左 右。手再放到臉上吸氣五次。再擦擦臉,擦擦手。

 這套氣功的方法和禪坐其實是大同小異,只是兩者所走 的方向不一樣。氣功由於是透過動作的形式,故可稱之為 「有為法」。例如剛才轉手指的動作主要是調整身體的經 絡。五根手指是五個不同的「極」,在接觸磨擦時手指間 會產生靜電及磁場效應,手指尖和人體內的經絡相接,在 運轉手指的同時,堵塞在經絡中的氣就能被打動而產生疏 通的作用。這方式是透過身體的運作故為「有為法」。

 禪坐是以一定的坐姿再配上數息、觀想的方式,用的是 「心念」而不用「形」,故為「無為法」。若禪坐的根基 好,就可容易進入「禪定」的狀態,身心的種種問題都可 解除。可讓人直接放入。

 但是由於現代人受文明的壓力下,氣絡被堵塞的很厲害 。此時禪坐是很難進入「禪定」的境界。換句話說,禪坐 與氣功的差別在於方法及觀念上的問題。

 從禪的觀點看,六祖慧能在山中修練,五祖弘忍為了選 出下任的主持故讓大家寫修行方面的心得報告。神秀及慧 能分別寫了至今非常有名的詩。現在學佛的人較注意到慧 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埃。」這意境是直接切入禪的中心,但若一般人沒有一定 的基礎下是很難進入這境界。

 而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 使惹塵埃。」這意思是我們要隨時謹惕自己,端正自己, 要做一些功夫把自己洗乾淨。這看起來似乎是「著相」。 但是如沒有這部份「著相」的功夫,是不容易達到之後的 明心見性。

 回到氣的觀點來看,若一開始沒有健康身體的條件下是 很難進入氣的境界、禪的境界。也就是常設困於門檻之前 而進不去境界之門。若要踏入這門檻要先有身體力行的功 夫。所謂身體力行的功夫就是轉手指、肢體導引等「有為 」的功夫。

 有為的功夫就如神秀所謂的要常活動自己,擦桌子不只 是擦桌子,而是擦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境界才 能進入「無為空寂」的境界。練氣包含的層次很多,是從 「有為」到「無為」,從「無為」到「無有合一」,再超 脫入「道」的境界。

 道家的修練法中第一層次是「煉精化氣」。也就是先調 整好身體的健康,讓身體進入統合的狀況。再進入第二層 次的「煉氣化神」,這是鍛鍊心神,讓精神統一。而後再 進入第三層次的「煉神還虛」,此時身心可達到統一。最 後才進入最高層次的「還虛入道」。還虛入道的境界類似 於佛家的藬槃寂靜。由此可知不論是修行、學佛、練氣都 有一層層上升的步驟,但如果身體的狀況不圓滿,於是在 心智上的提升便會有障礙。

 密宗和禪宗不一樣之處是密宗認為即身可成佛。意思就 是要修身。修身之後再修心而達到身心統一。才可體會到 更高的層次。不過密宗所說的較禪宗繁雜,和禪宗一樣的 是要先有疏離心。就身體力行上的功夫來說是第一要斷很 多的慾念,如現代人的抽煙、喝酒、無謂的應酬等都要避 免。第二是要發菩提心。第三要有清淨界。但如果身體方 面有很多毛病的話是很難進入這境界。但如果是以氣功的 有為法運作,身體會產生「洗淨」的過程,這是有限的功 夫,要不斷地持續鍛鍊才能持續。

 禪宗現在很流行。大家都去談「禪」、談「悟」,但口 頭禪、嘴邊悟都是空的。換句話說,禪宗是重「心」的功 夫。「行」的功夫是實證。禪宗不重語言文字的傳遞而是 透過實證。

 氣功的修行就類似於禪的境界。練氣是要求在平常的行 往坐臥中能保持心平氣和才易切入氣的境界。否則只有在 練氣時是修行。沒練氣時仍一切如舊,沒有練氣時的胸懷 和修養,那也不是練氣的真意。修佛、修道也是如此,佛 法及道理要落實在平常的生活。

 氣不能透過文字的解說,而要透過心的體會才能了解。 每個人、每件物體都有氣,只是氣的形式、波段不同。即 然不同,這就是心弦之法,即所謂的萬法。諸法本就存在 ,本體不會因為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而存在。若心去反應, 它們便出現。換句話說,若我們有投射進入,專注進去才 可體悟出來。

 現在把手拿起來,合掌轉手,手腕與手臂成九十度,手 指尖要磨擦到。以手腕為軸,摩擦手掌時會發熱,慢慢地 身體也會發熱。約三分鐘後停止,手放在丹田上吸氣時手 向外拉開,吐氣手靠合,重覆數次後再擦擦手臂,再抖抖 手,再重覆調氣。

 透過手的轉動,身體的陽微脈、陰微脈同時被帶動。身 上的六脈及全身的血液全部被帶動。剛才手的運轉方式和 中元氣、下元氣有密切關連。當運轉手時,熱能也被運轉 開來,多數人都能明顯地感受到「氣」的存在。現在各位 將手打開,只要我帶動一下氣的活動便出來,就可感受到 磁場的作用。(老師閉眼調氣約三分鐘)然後手放在臉上 ,吸氣、吐氣數次。(停止)

 剛才調氣時是集中大家的氣而形成轉化的力量,調氣時 電流會經過全身,但在手上最多。人的身體有五個極,雙 手、雙腳和頭,而手用的多時聚能較多,手上帶的能量集 中,此時將手放在臉上吸氣吐氣時,可以產生心平氣和的 調整感覺。臉上的五官和五臟六腑有對應的關係。眼對應 肝膽,鼻子對應脾胃,耳朵對應腎,嘴巴、牙齒也對應腎 。當把手蓋在臉上吸氣時可直接將氣帶入臟腑可產生直接 調整的作用。做完這些動作之後身體就會有清明的感覺。

 各位在做過這些動作後有什麼感覺呢?

 A:「覺得手上熱熱麻麻的。」

 B:「體內好像有轉的感覺。」

 C:「精神變得比較好。」

 大家都有「氣場反應」表示大家在心境上較有感通的能 力。但「氣感」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毋須過度去強調。就 像看到面前這桌子知道是木製的,看到這杯子即知道是陶 瓷做的。看到這電燈會覺得很溫暖。這些感覺是人天生俱 有的能力。氣的感覺也是先天俱定的。氣感的存在並不因 為我們沒有練習它而變得沒有。

 但在練氣、學禪的過程中不能過度去強調「氣感」,這 樣才能從中得到練氣學禪的好處。若沈迷於氣感的追遂, 就容易困於其中。由於一些人喜歡特別的法門,喜歡特異 功能的開發,神通能力的追求,這樣人就容易不平衡,更 無法再「精進」。

 教導感應法門的人很多,盧勝彥、清海等便擁有眾多的 信徒。盧勝彥先生自封為「蓮生活佛」,他當然有一定的 功力可帶領其子弟進入某種的神秘境界。但這種神秘境界 並不是修行人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只是過程而已。氣感 的追遂會讓人覺得舒服無比,氣的感覺是在平常生活之外 的感覺,直到接觸了氣才接觸到氣的境界的存在。「氣」 之所以吸引人也在於此。例如清海法師的觀音法門所追求 的層次都是聲、光、幻影,他是強調超能力及前世今生的 感覺。這些其實都是金剛經所謂的「夢幻泡影」,看到這 些泡影夢幻或許會讓人對人世生命有更多的了解,若沒看 到對我們來說是疑惑更少。所以在練氣修行中,不應把氣 感的追求看的太重,則便是著相,人在修行的路上就易走 偏了。

 一般人在練氣及修行上到了一定的階段後,對於光、聲 、氣的感覺都會增強,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都會對身心 造成困擾,這些「感覺」只是心中的反射。所謂萬法只是 緣起緣滅中的變動。心若不與境相應就不受其影響。若心 去應境,人的情緒就會隨境而起伏不定。除非是自己的心 力能定到不受左右。

 在修行的早期若感受到「聲」光幻影時該如何呢?此時 不要太在意氣的運作方式,而要在「行」的方面多下功夫 讓自己身心的統合力增強。對幻覺的抵抗力便能增強。若 修行中感受到周圍有力場出現而不切斷這種感覺時,人就 輍易走向「感覺的路」,這條路走久了便會碰到「魔障」 ,便會造成自己的業力。

 對於修行要抱持一正確的觀念,修行是要得到三昧正法 。三昧即「三摩地」,人要達到完全的平衡,有正見,要 有疏離心、菩提心、清境界去看總總的緣起緣滅,才不致 受其影響。修行者既然行願,就要在修行上努力精進,才 能有自己的識見,才能產生自力,慢慢就可進入藬槃之境 。就有「自由」、自在心。此時就不會受緣起緣滅所影響 。

 最基本的就是要在行往坐臥上下功夫,隨時保持心平氣 和。修禪首要放空自己而不受本體影響,讓自性呈現。故 不要太著重於「自性」,不要一直問為什麼,不要嚐試去 解難解的問題。而要在身體力行中去引證,從「證」到「 悟」再「修」再「行」,而後再「行」、「修」、「悟」 、「證」一步步地精進,如此「自力」便能出現。一步步 地加強「有為法」就像是在空杯中一滴滴地滴水進入。慢 慢地水就滿溢出來,而沉在杯底的東西就可浮現出來。但 水沒有滿之時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自性」便是如此, 一定要修行到一階段後自性便自然出現,便水落石出。

 心的力、氣的力是要靠累積起來,也就是說有些境界是 要「時候」到了便能體會。時候不到,因緣不成熟是得不 到的。

學員問:有為法也可求道嗎?

鍾老師:「有為」、「無為」只是先後之別,禪宗強調「 即心成佛」,從修心的階段去返觀自己,自性便可呈現出 。而密宗強調「即身成佛」,也就是從「有為法」著手。 不論是有為或無為,都是在「念」上下功夫。禪宗是以「 剝除」的方式;宗密是以「累積」的方式。故密宗的修行 法中是有「道、常、次、第」層層進入。鍛練到某一層次 後就可和它的理論結合為一體,就明白了為何是「即身成 佛」。

學員問:何謂氣功。

鍾老師:這題目好大。古人認為的氣功和現代人所知的氣 功是不一樣的。「氣」是古代人生活的一部份。從中國群 經之首的易經中可知,易經中多是描述氣的變化,是要靠 心、精神才感受的出。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層次轉變都 可看出人、事的運作方式及對應方法,慢慢地形成了一高 層次的哲學體系。往下便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

 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九流古家全都是從易經中演變出的 。儒家便是取易經中陽的一面,道家是取易經中陰柔的一 面,其他諸子百家也是取自易經中的理論。佛教進入中原 後,禪宗中也包含了許多易經的道理。禪宗可說是融合了 儒家、道家、易經的道理而形成中國的佛學。

 換句話說,「氣」在不同的流派、學說中,都有關於修 「氣」的各種方式。儒家強調「正氣」、「浩然之氣」。 這氣並不是我們以為的「意氣用事」的氣,而是引證而為 修行的功夫,氣的鍛練中有「形而上」的層次及「形而下 」的層次。包含複雜。

 若從醫學的角度看「氣」,整個中國的醫學、醫理都是 「氣道」。中醫是用陰陽五行去判斷病症,而陰陽是氣兩 種變化的現象,五行是氣聚合的形態。身體的五臟六腑和 氣也有對應關係,即所謂「肝屬木、胃屬土、肺屬金、腎 屬水、心屬火」等,這種五行上對應的關係即是古人在「 氣」的概念上所運用出的方法。這方法用在人的身體上、 感情上、社會上、文化上、宗教上、經濟上等在每一個層 次中都產生關連。

 而氣功的「功」是指鍛練的方式。到現在已演變出千百 門派。中國的氣功有上千種門派。但若從氣功基本方式去 區分可分為以下幾種型態。

 第一種是放鬆性的功法,如外丹功、香功、搖龍功等。 第二種是意念導引,是以觀想的方式導引氣,這是屬於較 高層次的功法,不適合初學氣功者。第三種是武術等硬氣 功。第四種是養生功,是專門針對身心健康的需求。

 這些氣功有練習的先後秩序,若沒有循序漸進從基礎做 起的話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