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注重下元氣的鍛練﹖

:若以不倒翁為例,不倒翁是由於重心位在底部,所以 能始終維持平衡。同樣地以人來說,人的下元氣是位於腰 腹部份,上元氣是頭部,故人若要維持整體的運作平衡, 應當是要練「氣聚丹田」的功法而不是用「意念」、「觀 想」的功法。

 下元氣的鍛練可讓人的生命能量整體充滿,而非僅限於 頭部。古人說修心,即是將心收回,但不可用「念」法, 「念」是屬於感覺的層次,是意識形態,用意念會讓人進 入不可名狀的潛意識反應中,人也進入自我催眠的狀態中 。人若用上元氣修來的經驗是不踏實的神秘經驗,會讓人 有「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飄渺。

 現代人有些是為了求開悟而作上元氣的開發及修行,但 用心修是不能落實,因為悟也是要證,也就是要用生活去 體會。同時用心的運作會產生很多的幻覺,幻覺、感應一 多心就很難靜、很難定,而練氣最重要的是求身心的穩定 。所謂求道,應當是無所求而求,不用「求」的心去修才 可得到。儒家也說道是仁人君子得之。苦心有執著有貪慾 ,反而得不到「道」。當能達到一心不亂時氣就可下聚而 遭到平衡,當下元氣充滿時人的宗氣、衛氣、營氣就可充 份地發揮其作用,這三氣正是掌管上、中、下三元氣的力 量,如此宗氣可充分發揮其上元精神平衡的力量,衛氣可 產生保護罩的力量,而營氣可充分發揮其吸收的能力,這 樣身體才能達到平衡,也不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這樣才 是真正掌握到健康的真諦。

 靜坐並不能培養下元氣,靜坐主要在於心、意識上的鍛 練,主要是要讓自己的心念能停止,達到放下,而進入無 我、空的境界。這是屬於唯識學上的鍛練法。人所處的周 圍空間都有變化,而變化本身是一種假像。一切事物的變 動皆是假的變動。「圓成實智」才是真的變動,如果能深 刻地了解到境界中的種種現象及生命真諦,那麼在面對日 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時都能抽離本身的思維,而以客觀的 角度面對其變化,同時心可對周圍的事物而隨時空的變化 而變化,從而可達到抽離自我,進入無我、空的境界,這 樣也就能了解真如法像。但這要經過長時的修行後才達得 到的境界。

 不論是修行或是練氣功,一開始不適合用靜坐的方法, 靜坐在一開始時只能當作是一陪襯的方法,練氣功好比是 蓋房子,房子要蓋的穩固一定要先將地基打好,之後才能 蓋樑、牆壁,最後才裝潢。靜坐在練氣的階段中好比是蓋 房子的裝潢部分,裝潢和房屋的架構形成一完備的整體。 練氣功要先打基礎,先鍛練下元氣、再鍛練中元氣。當下 元、中元的能量都充滿時,上元才能和中元、下元合在一 起,這樣才能圓融。

 打坐和「參禪」、「說佛」有極大的關連。參禪、說佛 算是氣功中的高級境界。例如密宗的修練分為身灌、慧灌 、密灌、大圓滿等四個層次。一開始就是要先修身體的地 、水、火、風。因為身體為萬有之本,身修好了才能再談 進一步的修練。之後才能修智慧、才能秘密修行,最後才 能達到大圓滿的解脫境界。道家的修練方式也一樣,是先 要「練精化氣」,即修身體的內分泌系統,顯然地這是要 靠身體的運作,而不是藉由靜坐的方式,接著才能「練氣 化神」,此時才調養心神。第三步驟為「練神還虛」,讓 人直接放下,此時便可用打坐的方式。第四步驟為「還虛 入道」,此時便可進入較高的神秘境界的層次而又不為所 惑。

 如果一開始就以打坐的方式,這樣是會沒有氣,因為「 練精化氣」的層次沒有做到。打坐久了甚至會導致禪病, 也就是下盤的部分氣血虛弱、堵塞,也由於下盤不穩,故 心的運作便多、感覺系統愈來愈強,問題便會出現了,上 元的幻覺愈大而身體便是愈來愈虛弱。

 故鍛練應要回歸本質,從基本功法練起,一步步地成就 才能有收穫。不該一開始就用中級的功法進入。密宗中也 說「道、常、次、第」,這是不同層次的修法,要按步就 班地進入該有的層次這才是應當的作法。

 所謂下元氣是指一中心點,是一「定點」也是人體的平 衡力及定力之所在。並非指下面更非代表不重要的意思。 由此可知下元氣的鍛練是有多重要。下元氣才可對健康產 生真正的作用而不是上元氣。

 有打坐經驗的人可能都有過奇異的經驗,可能會有一些 聲、光的幻覺現象,甚至有些人會感受到佛光或是神佛滿 天等感應,但即使感應的再強烈仍會覺得身體不適甚至是 愈來愈虛弱。這是因為打坐、靜坐修的是心的感應,只重 在上元氣部份的運作。

 但是練氣應是要求生命能量的充滿,而不該只是練感應 。人體就如一電池,電池要有足夠的電能才能發揮作用。 人體也是如此,當生命能量充滿才能刺激我們的心,這樣 才可產生潛能開發的運作。而如果生命能量不夠卻刺激我 們的心、刺激上元氣的開發,這樣便會造成透支身體內部 原有的能量,一旦消耗過度身體健康便會大受影響而產生 病變。

 故練氣一定要先練生命能量的充滿,也就是先從下元氣 的鍛練。當鍛練到生命能量足夠時,才可進一步地做其他 的開發。在此並非排斥打坐的上元氣鍛練法,而是應當循 序漸進。上元和下元應當是合而為一沒有分別的,修下元 也同時是修上元。

 因為修下元時就要求要統攝心神,將六根六塵的意識統 合凝聚,由於氣將意識層次都統合穩定住了,我們的心就 可自動地受到調整、修練。故練下元氣時自然同時地可穩 住我們的心,故我們的念就愈來愈清淨,而可產生「打禪 」、「放下」所欲達到的清淨心。但如果一開始便以打坐 、數息、觀想等方式要達到「放下」、「清心」是不容易 的,反而容易產生幻覺、感應,心更不能定下來。

 從下元氣的鍛練開始,這樣身體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 都可得到調整而回歸正常,這樣便能產生應有的力量。換 句話說就如人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睡覺 ,要合乎常理及自然。如果一個人該睡的時候睡不著,該 工作的時候卻提不起精神,這樣整個的生活作息都受到干 擾,也就是這人體內的氣產生了岔氣的現象。

 下元氣的鍛練可讓人的生命能量充滿,讓身、心、靈產 生統合,穩定的現象,故對周圍的變化可產生排除的作用 ,故不受外在環境的干擾、影響,這樣人才可回歸其本心 ,這樣對於種種現象都可看的很清楚。也就是說若我們的 功夫到了便可讓自己有一更大的活動空間。

 故當我們修練、調養到某一境界時,就可產生「內視」 、「內感」的功能,內視就是可透視自己內部,即使沒辦 法內視也可達到「內感」,即是可感應到體內不舒服的部 位,這時透過下元氣的鍛練,用吐納、導引的基本方法可 產生調和作用可去除毛病。但一般人沒有內視、內感的能 力,就不了解本身的臟體可能發生的病變。若修練的又是 感應的功法,就形成對自己一無所知,對外界的感應卻太 多的反常現象。所以應當是要透過下元氣的鍛練才可達到 平衡,才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又不會受外在環 境的影響。

 打坐是最常見最常被使用的氣功法。打坐的目的是為了 要守靜,更進一步的是要透過定、靜、止而求開悟,但這 兩者都很不容易達到。除非是要透過其也法門、方式而進 入。舉例來說,禪宗達摩祖師東傳法門,就是要僧侶們先 練功而非打坐,練的功是武功、內功、氣功如達摩易筋經 、八段錦、少林拳等,用以鍛練身體的四肢及五臟六腑, 讓身體產生很強的高度能量運作,此時的身心可產生高度 凝聚力,此時再打坐才能進入高度的集中,才能定、靜、 止,也才能安、慮、得,故如無凝聚力,氣脈不通而直接 打坐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樣情形下打坐所產生的是易 生幻像,故容易進入感覺的世界,但身體卻沒有凝聚力。 故這便和原本我們想從打坐中求得的身體健康、了悟生命 、心靈開闊等境界差很多。

 六感五通基本上就是消耗能量。由於在打坐過程中,上 元氣得到刺激及開發,所以會產生很大的感覺力。但是修 行的過程中是要將感覺力切斷而非繼續這感覺力。不過現 在大多數人練氣或坐禪便想要接神奇力量,這是很危險的 。由於無根基是無法開發潛能更無法展現潛能。

 在歐美、日本等地十分流行超覺靜坐,許多人冀望從靜 坐中達到放鬆以疏緩現代人的身心壓力。在靜坐的過程中 的確可以獲得暫時的放鬆,但離開道場後又是回到現實、 回到原本的身心壓力狀況下。這是因為方式、法門不完整 所致,當根本不穩、下元氣能量不夠、健康的運作能力不 夠,新陳代謝力便無法充分運作。而精神壓力更是導致五 臟六腑的運作遲緩,故心的罣礙便特別大。而數息、觀想 、導引雖可讓人暫時獲得放鬆,而一旦脫離境界便又退回 至原處。

 修行理當是「不取一坐,不捨一法」,在平常時總能以 平常心處理各種事情而不受雜念影響。當對所有事情都能 不緊張、不重視,便能讓身心進入自由的境地。許多事雖 然是要急著去做但卻放緩步調,這樣兼顧到的事能更多, 做出來的信有更大的自由度表現。體會這道理後就能了解 為什麼要將下元氣先鍛練好再打坐才不致產生問題。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