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是出了家的尼姑,近來問我能否找位專家 替他看看身體近況,出家人善於打坐本是無可厚非之事, 但是因為他的身體火氣大,坐不到一個小時即口乾舌燥、 眼屎多、上火,因為過去他也是位「氣功高手」,後因出 家而放棄,修行人或出家眾是否應排除神通,來練養身氣 功﹖

:首要要先分辨練神通和練氣功的最大差別,神通是氣 功的一個小小環節,所謂的節外生枝,練氣功基本上和佛 家說的修行是一樣的東西,例如禪宗講究「即心成佛」, 講求心性修為,修行佛法明心見性、印證自己,而密宗講 究「即身成佛」,透過身體的修為鍛練,體會佛法不過是 地水火風空識因緣偶合,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可以完全透過 身體內在的運作印證生生不息的道理。而練氣功,不光是 修身、修心,同時也是修靈的,裡面所談的境界,其實和 佛家、道家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講到修行人是否應該練氣功的問題,我接獲很多在家 居士透過念經書、修品性、打坐、參禪或修六度的方式修 行,他們問到像胡茵夢、林清玄是否都應來練氣功﹖

: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觀念是否通達,能否將修行與練 氣的境界連結一起。其實儒佛道三家聖人所講的境界、精 神都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同,即開門的方法不同,有些 法門較為精緻、寬大、精采,有些法門則較簡單純樸,有 些法門則須打好多道鎖把、一定的程序才能打得開。

:是否和釋迦牟尼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最後入涅盤的境 界雖是一樣的,但每個人上山的路途殊異,有些人走的是 陡峭的懸崖,有的人走的是草叢,個人體會所得不同,但 最後的景界卻是一樣的。

:練氣、修行所追求的都是如何放下我識、解脫、超越 、提升心性、真我。第一步要作到的就是要「空」,而不 是「有」。易經講的「易有太極」,太極不生陰陽之前是 無極(無),所以古代的聖人認為須把我們的心和太極一 樣收藏於密,這是第一步,到此在瞭解生命生成原理之後 ,才能作到第二步──研究神奇的機制,即宇宙自然的力 量,而後產生「神而明之」的力量,讓我們的整個精神層 次提升,大大的運作;換言之,就是一種由無中生有的力 量。

 同樣的,道家的觀念也是主張先進入「虛無」境界,要 我們的五音、五色全部停掉,因為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 ,五色令人目盲」,我們看現在社會的五光十色,各種政 治、經濟、文化層面,都是炒大鍋飯,都是趕流行、浮動 的,令我們的眼睛迷亂,有些人到處聽政黨演講,太過執 著時,也會心迷意亂,唯有將這五音五色放下時,我們才 可能有真正清靜的心,方可還我真正的面目,而看清楚真 正的事理。依據佛家所講,禪宗講究馴流的基本精神,即 把心看成是「流」,要加以駕馭、控制,才能達到涅盤之 境,換言之,整個功夫就是要入空之境,要放下。「空」 了以後才能得「有」,終而自度、度人。

 由此來看,我們必須把身體內六根六塵等所有的感覺都 去除,甚至更深層的意識也要放下,所謂的深層意識是六 感、七感、八感,六感即心識緣起的作用,表面上我們的 口眼鼻耳都沒有動,可是心仍在動,這樣是不行的,必須 把心放下。七感則為分別智、分別心,這兩者基本上是連 動的作用,不要去作分別,才能還原回到自己的空間,才 能進入八識,瞭解如來臟識的妙智圓識,讓自己進入圓融 空間來看世相。練氣功則可以直接讓我們切入六、七、八 感的覺受和識見的層次,最後可以直接和我們內在的宇宙 生命直接結合在一塊,這就是修行最好的入空的境界,因 為所練的是養生功法,就可以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從修 身進入是「即身成佛」的法門,我們不注重在意念的導引 時,心的作用就會停止,體會也就大,生命潛能也就會打 開,生命契機就會開始活躍,便可把練氣和修行的境界合 而為一,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後來人把他 們切開了,可見養生和修行法門其實是同一回事,如能體 會到這一點即可把兩者溶合。

 養身和修心本是同一件事,只是現代人把他們分開了, 而且愈分愈開了,所以老師提醒我們要先把心先放下,不 能一靜就心猿意馬、心定不住,必須定了心,練功才能所 有得。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