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養生之道的源流


作者/黃維三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


 養生亦稱攝生、道生、衛生,就是調養身心保持健康的 方法,以期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由於我國歷史悠久,歷 代先賢所遺有關養生之道的專門著作,非常豐富,都具有 中華傳統文化之特色,茲簡介其理論與技術及其源流如下 。

 養生之道最早見於《皇帝內經》,其理論基礎與中醫學 術同一淵源,其理論要點為:“積精全神,法則天地,飲 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 之有時”。養生之術,在內經稱為導引,原係五種原始醫 療法之一,經歷代演變,遂成為武術與氣功的鼻祖。1973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引導圖一幅,可窺古 法之一斑。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其養生之論曰:“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名周,所著《 法華經》謂:“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又云“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孔子在《中庸》 中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壽”。在《論語》對 飲食的衛生極為注重,深得養生之法。戰國子華子論養生 之道,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為例,以其常運故也”。 三國外科名醫華陀,作五禽戲,傳授弟子,謂可除疾,亦 當導引。後世據此推衍,創出多種拳術與強身法,著名者 如八段錦,太極拳等,為氣功奠立良好基礎。晉朝葛洪好 神仙方藥,著《抱朴子》、《肘后方》,詳載煉丹術、導 引術、房中術,以及藥餌辟穀等法,又與道家之靜坐結合 ,倡存思內視與胎息法,為行久可還老還少。南朝梁陶宏 景為本草學家,其論養生之道謂‘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又創吹、呼、吸、呵、噓、呬六字吐氣訣,為後世氣功 家所宗。唐朝名醫孫思邈享壽102歲,論養性貴在於動與 靜。亦主偃仰、吐納、補瀉、忍怒、與服食藥餌金丹之法 。宋朝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醫學家蘇東坡居士常謂 “俯仰山林之下,以養生冶性”,又主張;己飢方食,未 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每步月理髮而寢,據考 究也屬養生法之一。迨清朝汪昂(訒庵)著《勿藥元詮》 集元、明、清諸家養生專著,教人叩齒、咽津、閉口、提 肛、髮常梳、目常運、耳常彈、面常擦。又謂行小周天畢 ,將大指擦熱,拭目、擦鼻、擦汗、擦耳、擦面、鳴天鼓 、朝天揖、擦玉枕、擦腰眼、擦臍下、兜外腎、擦足心各 數十下。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書》中有云:養生無甚可 恃之法,僅每夜洗腳,已覺大有補益”。民國以來名人中 ,如北京大學校長馬相伯,總統府秘書長張岳軍,當國元 老于右任,軍事學家俞大維部長,哲學家馮友蘭教授,攝 影家朗靜山大師,國畫家黃君璧大師等人,均享高壽,而 各有其獨特的養生之法。陳資政立夫先生,今年97高齡, 健康逾恆,精力過人,寫信閱報毋需戴鏡,長為演講不當 “坐”夫,早年膺任黨政要職,殊多建樹,七旬後致力中 華文化,提倡中西醫學,董理中國醫藥學院,設置力夫中 醫藥學術獎,備受國內外人士崇敬,呼為中醫守護神。立 公近撰回憶錄,用中英文同步出版,書中暢談養生之道, 主要為“養生在動,養心在靜”並屢為人題座右銘。又公 開其行之多年的強身之法,每日乘淋浴時,撫摩全身各部 ,從頭至足,每處各作至少百次,云係得諸異人傳授,名 曰內八段錦。此外養生借重於藥物,始於我國第一部藥書 《神農本草經》,書中上品120種,可以久服常服,有聰 耳明目,輕身延年的功能,後來演變為食療,今時則稱藥 膳。

 以上所述,是我國傳統的養生之道與各家養生的經驗, 歸納言之,所謂生者是指人的生命、生長、生殖和美滿的 生活,而生命的活動力則仰賴人體的精(髓液)、氣(機 能)、神(主宰),故養生者,不外養精、養氣、養神三 端。有志健康長壽者,可依個人的喜好與興趣,就上述不 同的養生之法,擇一從師學習,勤加鍛鍊,持之以恆,及 其老也,不但疾病少生,而且心情愉快,無拘無束,隨心 所欲,修仙了道,不過如斯。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