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吐納之間養生健身

老祖宗的傳統絕招 藉新科技的研究 再度發揚光大

中國時報1996.5.27
撰稿/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

 氣功在我國流傳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醫 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第一大部份「素問」的「上古天真 諭」、「異方法宜論」及「刺法論」等經文中均提到了「 導引」、「按●拜」、「餌舌下津」、「淨神不亂思」等 語都是指氣功的鍛練方法。

 相傳黃帝內經的出現是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0年左右 ,而在西元前380年的戰國時代所出版的行氣玉佩銘,已 有如下的文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 ,其中的「行氣」即為呼吸療法,也就是後世之「氣功」 。其他如老子道德經有「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字靜 篤」等語,都是指在練功時,心情須安靜,意要守丹田, 即練氣之功夫。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 國人民就已運用氣功養生健身。

 氣功的含意,簡單的說就是用意識不斷的調整呼吸和身 體的姿勢來練「氣」的功夫,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 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袪除 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沉沉。其次是「調息」 ,也就是「吐納」之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腹式呼 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而達到細而勻深而沈的境界 。最後是「調身」,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臥姿,均要連 到全身放鬆入靜的境界。

 至於「氣」是什麼東西呢?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氣」是 宇宙一切事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 域裡,就以氣的運動及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

 中國醫藥學院曾對黃帝內經中有關「氣」的觀念做了統 計分析發現,在內經約15萬字中,「氣」字出現了3000次 。分別做為名詞如「陰陽氣」、「天地氣」等;用做形容 詞如「中氣」、「邪氣」等;用做動詞如「出氣」、「閉 氣」等。因此氣出現的範圍,可以說是至大無外,至小無 內,非常廣泛。但是也發現「氣」字不用在無形的心理內 容,而只用於有形的物類,它具有能力能產生可觀察的現 象。

 以現代語言來說,人身的各種「氣」,如「臟氣」、「 血氣」,可視為各種組織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而「外氣」 (即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掌風)則是身體所產生的一種「生 物能場」,它包含了壓力波、電磁波以及一些未知的能量 形式。至於「練氣功」就是在修練身體以致達到一種叫做 「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其他如「氣」感 ,「氣」行任督二脈,「氣」行大小週天則適當身體處於 氣功態時,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現象,被大腦感知在身 體的奇經八脤系統傳播的現象。

 國科會生物處自從民國77年開始推展生物能場(氣功) 的研究以來,已有8年的時間。在這8年當中,國科會每年 平均提供600餘萬經費,支持5到15個研究計畫,參與的研 究人員來自理工醫農各個領域,如物理、電機、光電、地 球科學、生化、生命科學、醫工、中醫、醫技、神經科、 精神科、內科、工商管理等等,參與的研究人力每年約有 30多人。

 生物能場的研究方向最初兩年是以氣功為主,舉凡氣功 的本質,練氣功對身體之影響如脈搏、呼吸、心臟血管功 能、穴道電導、神經誘發電位等的變化,以及外氣對病毒 、細胞、動物器官之影響均列為研究之對象。兩年以後, 研究內容擴大朝向三個方向分別進行。

 第一個方向仍然是氣功的本質及外氣對病毒、細胞之作 用,並擴展到高段氣功所出現的人體潛能的研究。第二個 方向則是研究穴位電檢儀(傅爾電針)用於診病的原理及 其應用,其中涵蓋了中國傳統經絡原理的探索。第三個方 向則是研究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找出它與血液循環之關 係;並把它用來解釋中醫藥診病及治病的原理。

 到民國83年,研究的範圍再度擴大,增加第四個方向, 也就是養生的原理及應用,探討傳統氣功、按摩、運動等 對養生或治療病患之效果,然後把這些養生法推廣到社會 大眾。

尤其自民國84年3月1日起實施全民健保,要使這項制度 成功,除了要降低疾病照顧之成本外,在積極層面要能推 動全國保健運動(即養生法),促進全體國民健康的提昇 ,減少罹患疾病之機會,才是治本之道。另外把禪修與管 理結合,以改善員工的人際關係,對企業向心力,做事的 認真態度等等,以提高生產力的研究也是配合工商業發展 的一個重要應用。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