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的三位大師──嚴詠春、葉問、李小龍,其人格特質為何?如何彰顯各自的生命?

以小擊大

鍾老師:詠春拳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南少林的至善禪師所創,名為永春拳,「永」和「詠」有別;另一種說法較為多數人採納,就是由嚴詠春所創。嚴詠春的師父是五枚師太,師父教她功夫,她再以自己的條件去發展,創造出我們現在所見的詠春功夫。從拳法來說,詠春拳以小擊大,以短擊長,以快擊慢,利用短打、快打,切入中線,將對手的長拳打散,這種拳法屬女性拳法,因此由嚴詠春所創可能性較高。

自我肯定

 嚴詠春的父親嚴二,廣東人,原本做小生意,後來破產,因被人污陷為反清復明的人,便帶著女兒嚴詠春逃難到四川的一個山腳下,以賣豆腐為生。嚴詠春因長得美被當地的一名惡霸看上,惡霸三天兩頭來騷擾,並逼迫他們交保護費,否則就要把嚴詠春帶走。正當惡霸又來騷擾之際,五枚師太剛好路過,便把惡霸教訓一頓,此後就把嚴詠春帶在身邊學功夫。嚴詠春跟著五枚師太學了半年功夫後,繼續回到店裡賣豆腐,惡霸仍騷擾不斷,嚴詠春就上門挑戰說:「你有本事打贏我,我就嫁給你」,結果,惡霸輸了。此後,嚴詠春再回去和五枚師太修正一些動作上的不足,然後再自己鑽研,就成了一套完整的功夫。

法巧自傳

 嚴詠春後來嫁給梁博儔,她把自己這套功夫傳給丈夫,梁博儔也是個習武之人,他覺得詠春這套功夫不錯,兩人就開館授徒。先是傳到紅船(廣東佛山的大戲班),戲班的船沿著河走,走到可以靠岸的地方就下去唱,唱完之後又回船上。船上的戲班子有些是會功夫的,但戲班功夫和江湖功夫有差別,戲班功夫打得贏普通人,可打不過江湖人。後來這些戲班子就改練詠春拳,因為船上空間狹小,不可能用太大的動作來打,詠春拳以短擊長,正適合船上使用。詠春功夫就這樣傳了下來,後來梁贊把詠春功夫在佛山擴散開來,再傳到葉問、李小龍,最後擴散到全世界。

開山闢地

 嚴詠春是名女子,她敢練功夫面對惡霸,表示這個女子有特殊的人格特質。在清朝末年,女子受惡霸欺凌,勇於面對,學了幾個月的功夫就敢回去跟惡霸挑戰,這是何等人也?必須有超人的氣魄、智慧、膽識,而且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才能做得到。能把五枚師太教的功夫變成詠春拳,別樹一格,這其實是很難的。女子習武在當年不是沒有,像刺殺雍正的呂四娘就是其中之一,但畢竟要創立一個派別,那是何其困難。嚴詠春既是個開山闢地的人,她的個性也必然是很獨特,有智慧、膽識,有能力學習、揣摩,能開館授徒,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派別,真的不容易!

仁人君子

 許多人都看了《葉問》這部電影,葉問可說是君子的化身,彬彬有禮,充滿仁義道德,在必要關頭能捨生取義,是個很難得的人物。葉問對功夫上的禮數要求很高,平日以謙謙君子之姿待人,到了必要關頭卻成了不怕死的戰士。就跟嚴詠春學了幾個月的功夫就敢去挑戰惡霸一樣,都帶有儒家的基本色彩──捨我其誰、捨生取義、勇於挑戰、敢於面對,這是很重要的人生態度。人生最大的問題不就是不敢面對、不敢挑戰?所以一事無成!

守中持平

 詠春功夫講求內在文化,以守中掌握平衡,攻守兼備,在進攻的同時也一邊防備,讓陰陽相左同時運轉,敵來我去,在敵我相對運轉的剎那間掌握平衡,從中路突破。其動作有所謂的不消而打,連消帶打,必須有足夠的觀察能力、智慧和膽識才做得到。詠春功夫所以讓人看重,是因為它講求實用性。透過基本技巧的練習之後,用實戰去把它完成,而不是把基本動作練到非常純熟就說自己的功夫了得。

實戰整武

 詠春的基本動作看起來不是很完整,不像有些派別的套路,翻來覆去,飛來飛去,看起來很完整、很好看。說它不完整,因為只是一些基本的擋打動作,談不到整套完整的功夫。但這同時也是詠春的重要觀念,就是拋棄多餘的動作,以短剋長,以快擊慢,以小搏大,所以動作上是以無形勝有形。無形是因為沒有定形,所以可以有很多變化。若將動作練到一套固定的套路上,就很難打,因為少了變化。詠春功夫講變化,變化就是詠春的本質,若只是打出詠春的「樣子」,像拍電影一樣做出一些漂亮的動作,那就不是真詠春。明戚繼光也同樣從實戰中擊敗多年的倭寇之戰,和寫下了《紀效新書》這樣一本傳兵論劍的兵法和武功「秘笈」。

戰鬥勝佛

 比起嚴詠春和葉問,李小龍的人格特質較為複雜,他個性很直,從小在香港學到的是弱肉強食,面對挑戰才能過關,在個性上又好與人鬥,在鬥的過程中,詠春功夫讓他一關一關的過,愈打,實戰能力愈強,也惹來許多麻煩,因此父母就將他送到美國去唸書。李小龍在美國很快就透過功夫表現吸引全美的功夫界和影藝界人士,之後他也進了好萊塢,也走進了香港的電影圈,又再度轟動好萊塢。

性情中人

 李小龍在某一部分是非常的中國的,時時刻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更記得不能讓外人欺負,可某一部分又非常的西方,他有像中國武俠小說所寫的那般俠義精神,常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可有些想法和西方人比較像,譬如他從好萊塢的角度批評香港的功夫電影太假,他覺得這種功夫該「廢」,因此不僅把香港電影界的人給得罪光了,連香港武林界的拳擊手、功夫手也得罪光了,所以一堆人就找他挑戰,偏偏這些人都打不過他,他又得罪了更多人。

觸類旁通

 很多人說李小龍沒有武德,可也有人說是他的某些想法和西方人比較像,譬如好萊塢要求功夫演員要有一定的表現,不行就找替身,他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功夫在電影裡的表現,這和武德無關。不管怎麼說,不懂得做人確實是他的問題。李小龍因成長環境的關係,從小受到的禮教約束較少,被父母視為問題兒童,到了美國之後,其實還不懂得怎麼做人。他的一生完全是靠功夫打出來的,他從身體實踐去體會功夫裡面的道,又從禪道哲學裡豐富他功夫的理論,進而認識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但和一般我們所謂的武藝、武道是兩回事。因為傳統功夫並非都是無用的形式,裡面有兩大關鍵,一是武之不同原理、藝術形式,和道,二是武之功,包括不同心法之內功,內氣橫練,天人合一之氣境,內聖外王,性命雙修的武藝境界。

橋流水靜

 李小龍在功夫上的體會和表現超出所有人的眼光,李小龍學的道是功夫技巧上的道,和功夫展現出來的一種道,他在武藝裡的德和武中之道這部分確實不足。但他更在意的是:「為什麼中國人在美國很難出頭,若不是你比他們強很多,他們又何必需要你!」。李小龍的電影一部比一部的轟動,除了他的動作實在太精彩之外,他透過電影傳達了幾個概念,一是平等的概念,二是沒有種族分別,因此包括第三世界在內的許許多多人都深受他的電影所感染。因而中國功夫超越了種族、語言、文化、國家和歷史,而變成一種溝通交流的橋樑。

一花三葉

 李小龍在傳播武術的過程中透過電影來影響全世界,葉問是透過自己去影響周遭,然後把詠春的功夫擴展到全世界,嚴詠春則是透過個人獨特的驚人智慧發展出短打、中路突破、保持平衡的一種超越思想的功夫,而默默無聞的把這套功夫傳下來。這三個人的表現,嚴詠春像種子一樣,葉問則是展現武者在武德、武道上的境界,李小龍則把詠春以截拳道之名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這三人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境界,自然走到自己的一個位格上,而展現出不同的風範。

瑕不掩瑜

 人都有缺點,李小龍一樣有許多缺點,其中一個缺點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尤其成名之後,找他挑戰的人變得更多了,這些人未必都對他不滿,更多人是想:「既然李小龍是功夫高手,只要打敗他,不就可一夕成名,減少許多奮鬥」。有這麼多人向他挑戰,他的情緒很難不受影響,也因此得罪了許多人,負面說法自然不計其數,談論它則是多餘的。

畢竟全功

 每個人都有個性上的缺點,和思想上的漏洞,可當你能在某個水平上展現最大的貢獻時,就可以把許多問題給補彌起來。就像李小龍透過詠春功夫,突破個人的一些人格上的障礙,和行為上的不平衡,也就是他的武功表現超過他所有的問題,他把當時中國人、中國電影、中國功夫和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被封鎖的狀態完全打開,開天闢地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所以生命價值的彰顯,是在於你對整體文化、民族自信和國家精神上的表現究竟有多大,而不是在於一個人有多少品德上的優點或缺點來作單獨個人的論斷。

浩然正氣

 記得汪精衛身捆炸藥,暗殺攝政王的慨然凜冽浩氣長存的精神,誰又會相信後來蔣介石說他是漢奸的指控?秋瑾、譚嗣同在最扼要關頭不逃,如文天祥般彰顯了生命的節氣、民族心靈,和文化氣度的水平,挺身而出平靜面對死亡,這不都是嚴詠春、葉問和李小龍面對中國世紀大變時,發自民間深處,如蜀山紫、青、天、雷等劍的先後輝影綻放,留下美談千古傳誦!(2009.03.25)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