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熱門功夫電影引來一窩蜂學習,如《葉問》的詠春。功夫派別那麼多,有沒有什麼基本技法?對想習武的人來說,如何選擇派別?看功夫電影能學到什麼東西?
要看門道
鍾老師:所謂的功夫電影,一種是純粹打鬥,娛樂性高,就看各人喜好,沒什麼好特別說的。另一種是透過功夫的形式去講故事,那就有許多東西可以看,就看你懂不懂得看。這類功夫片往往把中國的哲學文化涵蓋在裡面,要看懂它還得具備一些條件,不是只看表面的功夫對打,而是看它裡面「超能力」的展現。
功夫道斷
這些有「超能力」的功夫片,有些是和道家、儒家、佛家有關連,有些是形而上的,談生命超越的問題,譬如胡金銓的《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和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傳》、《蜀山傳》;有些是和人的節氣如仁義等水平層次有關連,從功夫展現儒家仁義禮智的最高境界,像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和葉偉信的《葉問》表現武術大師的人格特質,把中國功夫的境界推到智仁勇三達德上;還有像李安的《臥虎藏龍》是談人的心靈問題。李小龍的電影則是打破當年中國電影和功夫在世界上被堵塞的狀況,他把中國功夫以道的內涵和爆發性的開創型式推向國際,他是開天闢地的去做一件獨特的事情。
第八藝術
邵氏電影的年代流行洪拳、少林拳,當時很多人都跟著學,就像現在許多人看了《葉問》就想學詠春一樣。但畢竟看電影和學功夫是兩回事,電影裡很厲害的拳法在真實世界裡可能是行不通的。電影往往為了「好看」,都不會把動作拍得太短或太快,但真正高手出招是形無形,意無意,在旁人幾乎看不見的情況下,一招就了,哪會拖得那麼久。以前邵氏拍的很多功夫片,都以少林拳、洪拳、羅漢拳等動作比較大的拳路為主,有些動作像跳舞一樣很漂亮,但真實生活中沒有人會這麼打。
論點不同
《葉問》表現出詠春的撥、拉、拖、纏、轉等連消帶打等手法,看起來很漂亮的動作。李小龍也是學詠春的,但在他的電影裡就看不到什麼撥、拉、拖、纏、轉等連消帶打和詠春直接關連的動作。李小龍電影表現的勁道、速度比《葉問》更強、更大,為什麼《葉問》裡甄子丹怎麼打都贏,沒有人打得了他,只有他打人,李小龍雖打到人,但也會被打到,只是最後才贏?因為《葉問》要展現的是詠春拳法的最高技巧,李小龍則是要拍出「高手一樣會被人打」──我雖是功夫高手,還是有我的缺點,還是會被對方打到,要觀察到別人的缺點,適應對方的習慣,調整自己的動作,再去修正它。李小龍讓全世界知道中國功夫,甄子丹在《葉問》裡是把葉問大師的動作、感情、人格和武德表現出來,兩個人背負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看功夫片有許多東西都要了解,才有辦法看清楚。
平常法門
功夫就基本技法來說,大致可分為手法、腳法和步法;手法有拳擋和打,拳打主要分長拳和短拳,拳擋分上下擋和左右擋;腳法有站著等人來踢,有主動跑出去大步踢人,腳法變化有半踢、全踢,有卡住對方的踢,有直接踢人的踢,如譚腿十二路;步法指移位,有閃開對方、找尋空檔、反擊對方,或移位去壓對方到一個死角,把他鎖死再打進去。手腳如能取代移位,就不用那麼多移位,直接衝進去用手腳去做移位,把對方的手腳都吃住。沒辦法用手腳去攔截,就必須用移位的方法把對方鎖住,找出空檔來切入。其實方法不過是法門上的變化,所有東西都像庖丁解牛,先苦三年,然後一門深入普遍承載,其中微妙如慧能問法於弟子,依其慧根而各有不同。禪法講究萬法歸心,走進其中,猶如一心開二門,陰陽幻變,一花開五葉,必須返還五行五大中,便深得三昧,解開倒懸,走出自己的法門,就如同李小龍有能力融合多家派別,又能堅守無法為法的根本觀念,以變化其以詠春為主軸的截拳道一樣。
氣勁難見
中國功夫雖說派別甚多,但基本拳法其實是大同小異,最主要差別在於基本訓練,也就是能量的鍛鍊方式不同,因而有所謂的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分別。功夫如有內家的鍛鍊,能量會大很多。拳腳再快,如果沒有內家的力量,就無法產生更大的運轉。外家拳比較容易練,打大路,以強烈爆發力撼動對方,讓對方愣住後再打進去,但這只能用來對付普通人,對付高手還是內家的短拳比外家的長拳佔優。可是短拳練得好的人不多,因為不容易練,詠春拳屬於短拳,練好要花很長的時間,必須有很強的勁才練得起來。勁指的是氣勁,絕大多數習武者終其一生都無法練到。而太極屬長拳,但是太極的長拳更需要氣勁來張顯其行雲流水的動作。
內外本一
拳法其實沒有分內外家的,本來就應該內外合一,可是為了練習的方便,很多人就把它分開。練拳沒有理由不練腳的,因為流行或方便等原因,就變成有用手較多的,有用腳較多的。同樣的,練功夫不能只練功夫,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態度,也就是孟子所講的「浩然正氣」,或智仁勇三達德。功夫練來,如果沒有浩然正氣或智仁勇三達德在裡頭,它就沒有意義。
事上磨厲
為什麼古人要練功夫?因為它是六藝裡最基本的東西,不懂六藝就不通六經。六藝的禮樂可以把仁鍛鍊出來,書數是鍛鍊我們的智慧,射御是鍛鍊我們勇武的精神,有智仁勇才有辦法掌握天下之大德,能掌握天下大德才有辦法去讀六經,讀六經如果沒有智仁勇這些基本條件是讀不起來的。六藝是透過身體力行去把生命改變,若只讀經沒有學六藝,生命是不會改變的,只會讓人更執著而已。人要改變氣質,改變氣度,是要從六藝上去鍛鍊,而不是從六經上去鍛鍊。六經要讀到大開大合,必須六藝學得很好才行,六藝可說是開悟的最基本要門。現代人讀古經,怎麼讀都讀不太進去,就是這個原因。沒有心胸氣度,沒有特別的體悟和智慧,當然讀不進去。
頂天立地
《葉問》電影從頭到尾所表現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讀書人,而不是一個大老粗。古代讀書人為什麼那麼勇敢?班超一身好本領,讓他僅帶領幾十人就能通西域。蘇武雖沒班超那麼厲害,但本身的鍛鍊和忍耐力都有一定水平才能在西域待那麼久。智仁勇三達德在不同的古人身上,展現出多種精彩動人的故事。古代大部分將領都是讀遍經典,如明之鄭和、戚繼光、俞大猶,南宋的韓世忠、虞允文、岳飛,清的曾國藩、林則徐、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是讀好多書的,他們本來是文人,因為文武合一,就變成像半超人一樣有過人的能力。當我們沒辦法達到他們的境界,就很難了解為什麼這些人那麼特別。
功夫電影
功夫其實無派別,既是六藝,又是太史公講的道,功夫其實是內聖外王,生活中應變之學,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倡通儒需文武兼備,所以只要找到你喜歡又適合你的功夫派別就成了。因為功夫乃平常日用中的事上磨鍊法門,具強烈實踐精神,與孫中山所倡「知難行易」合,如此就不會變成無事袖手空談心性或八卦,有事左推右托一事無成的文弱書生。張藝謀的《英雄》中,明知其必死,雖有能力可逃而不逃的「無名」,不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一樣的豁達大度?便了解宋末帶南宋義軍兵敗不降卻寫下了震撼古今的《正氣歌》的文天祥,與電影《英雄》中無名殺身成仁節氣情操,或《葉問》中的葉問,和《精武門》中的陳真,其敢於捨生取義的精神,是如此的相像,不就從功夫電影中學到最高的人格氣度?!(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