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何以如此困難?

心幻做境

鍾老師:對多數人來說,生活現狀事實上是由自己的一顆不穩定的心所製造出來的一種幻覺。譬如工作,有人覺得有成就,有人覺得沒成就,其實都只是自己心的運作,和真正的工作成就是兩回事。覺得有成就的只因達到他所要的,如薪水夠高,但過兩天,那顆不穩定的心看到別人賺得更多就又覺得沒成就了。如果我們無法賦予工作、生活、生命真正的意義,找不到穩定心的方法,就會產生許多煩惱,製造許多困擾,這時要腦袋不想確實很難。

難一與生

 如果能夠了解心的問題,就有辦法和世界產生更大的關連,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能夠做到天地並生萬物齊一時,眼界就會變得更大、更廣,所做所為相對也會較大。但問題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常是從小處著眼,所讀的書本、學的知識都是點點滴滴,我們記下這許多點點滴滴卻無法變成一個大系統。

不入無載

 生活型態和現實都是一心所造成的,宋明理學或是春秋諸子百家都講現實條件永遠都在改變,而心的條件卻永遠都是一樣。當我們的心看事情可以並生齊一時,就可以看到所有東西都有相交的地方。古人強調做學問是「一門深入,普遍承載」,一門深入的意思是達到那門學問的最底層、最根本的地方,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所有學問的底部是通的,萬事萬物都相通,即便現在的科學、科技理論,和古時道家所談到的天地萬物,或儒家談到的太極兩儀、陰陽虛實、天道理學等結構也都有相通之處,所有道理都有基本深層的原則,和所有學科,無論是文理法商,都有某地方是相交的。一門深入要深入到底,否則根部就不能擴散,學到一半就放棄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普遍承載。

目光如豆

 古人的許多學問都是在談心,孟子講如何發揚我們的良知、良能,包括「四端之心」等,都是在講如何有更深的體會、更大的視野,去看周遭的環境,有這四端之心是為了讓我們和所有環境能夠做接連。沒有這些心,就會覺得事不關己,什麼事都與我無關,就沒有辦法去深入。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世上的東西都是相連相關的,沒有那麼大的心去看,就沒有辦法結合所有的學問。王陽明講過「人眼要大如天」,便有法眼和心眼照見五蘊皆空,又能起心直照,便知何以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這就是天心仁體,因為盡性而誠,所以皆備於我!

抱一守敬

 任何一樣學習,融會的東西愈多,展現的就愈精彩。沒有一樣學習是單一存在的,即便是泡茶,若不懂茶,不能先無心便會沒有心,不知天下,不了解自我,不了解人,就沒辦法泡出好的茶。氣功、功夫鍛鍊也是一樣,不能無心就不能抱一守敬,練得的功夫就不是真功夫。因為先與萬物齊一,人就能無為不為,能夠與天地並生,人更能無為而無不為。無無心,則無誠,無誠則不能守一,自不能敬天地、萬物、歷史、文化、別人和我。 (2008.06.25)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