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能影響智慧高低?知識、學歷或個性是否影響智慧高低?沉思能否開悟?
個性固性
鍾老師:知識、學歷和個性全都會影響我們智慧的高低,但影響最大的是個性。知識和學歷是創造智慧和能力的條件,用以改變我們個性不足的部份。智慧基本上是個模糊的東西,它是由眾多不同層次的能力加在一塊創造出來的,當你各種能力愈強,智慧就會愈高。智慧包括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感知能力是接收他人的東西,表達能力是表現自己的才能。
邏輯思考
能夠超越表面的知識和邏輯的現象,看到背後的事情,有這種體會和觀察是屬於感知的能力,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功夫要練得好,就要有這種感知的能力,感知能力愈強,觀察能力愈大。看到了對方的拳腳準備要過來,我能否很快的阻擋讓對方的拳腳出不來,這就是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很重要,能觀察而不能表達,終究徒勞無功。
觀看非看
觀察過程是一種直覺的體會,和「看」是不一樣的。第一時間對方做了動作出來,我能在第二時間將對方的動作破壞掉,這叫功夫。換言之,智慧就是功夫。練功夫不是要成為高手,而是為了明白其中的道,增長智慧。當我們的功夫能到達通透的水平時,能完整觀察、直覺觀察,毫無障礙的做出你能做、該做的動作,這個過程就是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以,功夫基本上是禪宗的一種直接運作過程和模式,是最高智慧和生命模式的呈現。
中道緣起
智慧的增長在於吸收力和表現力能否彰顯,因此沉思能否開悟,要看沉思過程能否凝住沈潛,廣納百川,洗鍊轉進,收攝超昇,進而達到涵蘊整合。但事實上是很難的,即便大智者佛陀都要歷經百劫始得重生。佛陀坐在林中苦思六年,什麼都想不到,也看不清。直到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聽到恆河旁邊有船經過,有人在拉琴,拉得很好聽。但突然嘎的一聲,琴絃斷了!他明白了:絃不能拉得太緊,也不能太鬆,鬆也好,緊也好,都不能有最好的狀況。苦修就像琴絃拉得很緊一樣,苦修把人的精神拉到最高,身體卻因此負荷不了,能量不足,也就別想有任何體悟。所以能量不足時沉思,是不可能有多少體悟的。
返還本心
有通透的直覺能力,才有辦法從看到的景象中回到心裡底層,打開心裡底層這扇門去解釋它,之後,看到的是另一個景象,這就是悟。有辦法把直覺轉換成一種力量,就會產生悟的作用,這時我們就很容易掌握狀況,馬上把該做的動作做出來。不能透過直覺去觀察,又不能在觀察後把動作貫徹出來,智慧就不可能增長,悟也不會產生。
不思反悟
沉思不會讓人思想通透和體悟大增,只會讓壓力變大,我們看科學家、哲學家突然明白什麼道理,都不是沉思當時能夠達成的,而是在放鬆的狀態下有所體悟的。智慧就是要把悟出的道理轉化成行動,去表現出來。感知讓我們達到開悟和得到智慧的一部分,轉化成我們的動作或能力時,就變成智慧的另外一部分,兩部分心識運作整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完整的智慧。(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