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謂修行?要修些什麼?如何修?
鍾老師:修行是為了調整自己,調整好自己才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渡渡人。修行必須透過實際的修練,以自己的身體直接體會陰陽的道理,建構出「愛與生」的多層次生命境界,修練到如孔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程度,不受任何事影響,就會有最基本的至剛、至大的能量出現,再將修練所得變成生命的一部分,也就能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問題。
德之不修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德之不修指不修天德,學之不講指不修智慧,聞義不能徙指沒有大擔當的氣度,不善不能改指不能隨時調整自己。修行必須將這四項都做到,也就是修天德,修智慧,整氣度,和隨時能調整自己,才有辦法踏入修行的第一步。第二步,要有像孟子所講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端之心,有了這些能量之後,心裡面就會有一股源頭活水。
愛眾親仁
源頭活水需要很長的時間打造,經過蓄勢待發,貯存、凝聚,到最後就破繭而出,從潛龍勿用,慢慢變成見龍在田。懂得德性是源頭活水的道理,自然懂得對生命之愛,對人之愛。修練就是修練對己之愛,修成對己之愛,就是修練對人之愛。修到愛人者人恆敬愛之,就到達「泛愛眾而親仁」的境界,這時不單修行了,而且得到了,更重要的是你懂得愛,能活在愛的生活中,更能進入愛的各層次中,這不就入道了?
剛柔相濟
古人鑄劍,必須經過千錘百鍊。劍的原料有兩種,一種是熟料,一種是生料,生料是硬的,容易斷,熟料是軟的,不易折。鑄劍運用的是陰陽合璧的道理,其過程是,先將生料燒好,打扁後泡在冷水裡,再將熟料燒好之後,和生料夾在一起燒,待燒紅後,再將這兩片一硬一軟的生熟料對折,因熟料扶持,生料便軟化下來,可以再打扁,這算一回,總共得重覆一百零八回,才能鑄成一把劍。一把好劍得花兩三年才做得成,有時還更久,即使普通劍也得花上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其間需要人工的不斷打造,也需要在大自然中幫忙粹煉才能完成。一把劍的形成是經過千錘百鍊,剛中帶柔,柔中帶軔,劍鋒有彈性,又能保持剛度,這就是所謂的好劍。
道體愛生
記得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傳」和「蜀山傳」都強調紫青、天雷之相合,猶如男女之相和,若能雙劍合璧,便天下無敵,否則便天毀地滅!可見男女之交,心須剛柔相合,水火相濟,陰陽相生,如是這樣,不就正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把劍本就陰陽合成,難分人我,要相生,就要包容,要相愛,必集義與道,當達賴六世倉央嘉措在默想上師時,卻只見到愛人,便深確明白,相見、相思的愛戀熱情,正是皈依無上佛法今生證修的大圓滿法門。
層層相和
修行是練出來的、修出來的,而不是看幾本宗教、哲學的書就叫修行。修行如同鑄劍,經過千錘百鍊,陰和陽、軟和硬同時走過,錘了再折,折了再錘,百折不撓。以我們的練氣功法為例,初級屬於柔的,中級屬於剛的,高級太極是陰陽合璧,必須把這些功夫不斷的反覆練習,將生料和熟料混合,剛柔並濟,讓功夫的每一個層次都有陰有陽;動的屬陽,靜的屬陰,柔的屬陰,強的屬陽,不斷的反覆練習,經過若干年之後,功夫千錘百鍊,才有基本的模子出來,這叫修練。
知所進退
有了基本修練之後再看書,才慢慢能懂古人的智慧,懂古人的智慧之後,再練,就可以練得進去。等練到一個水平,又去看那些書和共修,不斷的看書和共修,不斷的練,就像鑄劍的千錘百鍊一樣,練的、武的部分屬剛的,讀的、文的部分屬柔的,反覆演練,文武雙修,身心並修,心氣合修,才可以慢慢修出一些成果來。之後,就可以有一個真正的準則,也就是進可攻,退可守,隨時知所進退,當斷能斷,當機立斷,任何事情皆能處理,那叫修行。
常思己過
修練要「靜坐常思己過」,有自省的能力,反省的能力,而不是像現代人閒談盡道人非,那就沒有辦法進入修練的狀態。修練者必須隨時隨地保持最高的平衡,能掌握當下,不思前,不思後,遵循佛家的「中論」,也就是寬恕與慈悲的大愛,以及儒家的「中道」,即是仁民愛物,有四端之心的善根,和浩然正氣的大愛,才會從眾合道,相惜自成。所以,守中道、中論,就會無往而不利,何處都能去,生命境界打開,修行的成果才會出現,否則,修了半天,一點都不行。(20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