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英雄」這部電影裡,無名為何是英雄?
鍾老師:電影裡,無名這個人既是「無名」,也是「無明」,它是一語雙關。因為他無明,所以執著,也因為執著,才能練得高超的劍術。人若能無名,不在乎名位,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就有機會進到更高的生命境界裡。可是因為無明,不清楚狀況,即使到了某個境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像有些人去修道、練氣、修佛、學仙,但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算練到能量很大,技術很高,功夫很強,不過卻入了魔道,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用常心來說,就是只見人錯,不見人好,只知己虧,不知人亦虧。見了濟公當瘋子,不知瘋語是真言,只因落入分別心中,故無能別真善惡。
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名因為能夠放下,所以可以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可是「無名」只是無為的第一個層次,只是減少世間的牽掛而已,它還是停留在表相,更大的無為是心中要「無念」。無名很可能是「無明」(不明白)而造成的,當他逐漸進入較高境界時發現,無名是不夠的,無念超越無名,要無念才行。
仁者無心
以無名原有的層次來講,他並沒有達到所謂的「聖人常無心」。聖人常無心的意思是,對所有的事情有大德和大信;大德指的是,對善我者和不善我者皆善以待之,大信的意思是,對信我者和不信我者我皆信之。無名要殺秦王是為了復仇,為了趙國而復仇,為了他的家人而復仇,雖然為了家國,可是範圍不夠大,因此境界有限。因為家國之外有天下,人我之外有大慈。當布希以伊拉克領袖為魔欲伐之,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反對時,布希仍堅持!這不是雖千萬人吾往已的清明浩氣,而是心魔執著到天高!正如大家拿執著的劍,要砍別人的錯一樣,都是無明。
為何電影裡會把棋、琴、書法、書籍和劍客湊在一起,因為棋琴等分別代表不同層次智慧的展現。首先,無名體會到生命就像棋子,被周圍種種所控制,身不由己。一開始長空和無名對決時,棋盤正下著棋子。人們不也像棋子一樣,每天依自己無明執著,進行煞有介事,自以為是,或不知不覺的同樣模式,如棋子般拖過每天的生命。一如「駭客任務」中,電腦母體,操控所有未覺醒的芸芸眾生,眾生只是活著,而不知為何活著,即便知道因何活著,卻又不知去向?即便知道去向,卻又無願力渡彼岸,有願力渡彼岸,卻像那去南海的富和尚給自己的執著拖著去不了!禪師會給人們當頭棒喝,給予獅子吼、海潮音,或點亮心頭燈來啟發人們,只是沒幾人聽懂!
空谷梵音
當無名和長空對奕時,有琴音伴隨。琴音告訴我們五音令人耳聾,國破家亡的聲音也會令人耳聾,因為會讓人的情緒起動。生命有多少悲歌,多少問題,多少狀況,國破家亡等等,其實如同無名刺向長空的劍,全都是假相。因為殺人者人亦殺之,殺生欲救生,正是緣木求魚。許多人言語傷人,情緒鬥人,最先受傷是自己而己。無名之沒殺長空,是他不願作棋子,他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自由意志!
其次,無名從殘劍的書法裡體會出「不殺」的道理,因而破了前面的棋局。不殺就是救生、不害生,整個佛法講的就是普渡眾生而已。殘劍在書法館中表現高度的定力,秦王從殘劍的「劍」字中體會不殺的境界。無名是一個很高水平的有道之人,不是普通的刺客,他去求殘劍的字,等於是求不殺之道。而我們這些修道練氣之士又有幾人能如江海納百川,對諸多生命的逆流、殘浪不以為然,如氣吞河嶽之勢,又豈會管那灘頭石敢當!五毒不起,心魔不見,何如眾生,總是為魔所控,講出做出一些傷人殺己的事情,卻不明白,唯有不殺,才能救生,生生之德,是謂玄德!
生生之德
如何體會不殺的道理?其實是要做到放下。電影裡有一幕,無名在藏書閣裡和殘劍對決。無名因為「無名」所以可以進入書中,多少人讀了一大堆書卻始終進不了書中,書依舊是書,你還是原來的你。就像行萬里路,行了很多趟,卻沒有一趟是你真的走過。如何走入書中?第一,盡信書不如無書,把書全部都丟掉才能走進書中。大部分人都是依靠書,依靠書怎麼走進去呢?人依書怎麼會有智慧!所以電影裡有一個場景是,無名把藏書閣裡所有書的線都割掉。書基本上是胡言亂語的,你若能破它的胡言亂語,就能得法。竹簡的線和書的紙就像緣和份,圍城就是竹簡和書,人總給束縛其中。線和紙就像幾米作品中的筆,把世界記得的、忘記的都串起來。人若能跳出來,又能妙筆生花,世界不就是你的嗎?
無書之信
無名在藏書閣把所有書都破掉,其實是告訴大家,體會不殺的道理,第一要先把書本放下,把知識放下,也就是「為道日損」。一般人的學習是「為學日益」,即使是學佛、修道也都是在不斷累積,愈累積,愈遠離道。無名的方法是把所有為學的東西都丟光,了無執著,因此對所有事情皆能了然於胸,所以當他面對秦王時能沒有半點畏懼。因為無所懼,而能和秦王直接溝通,因為溝通,所以能明白秦王。如果不能和秦王溝通,他就不明白秦王,就會殺了秦王。
從一般社會道德來看,無名必須殺掉秦王,以洩國仇家恨。無名如果沒有足夠的胸懷、氣度和智慧,無需講那麼多廢話,一刀幹掉就好了。無名和秦王兩人之所以有精彩的對白,那是因為兩人都沒有心機,直心呈現,所以秦王馬上明白無名是要去殺他的,無名也馬上明白,這個秦王是不可殺的。因為殺生不足以救生,這是真正的大道理。
德信無生
信一個人就不能抓他的小辮子,抓他小辮子就不要信那個人。曹操為何有有麼多謀士在他身邊,因為曹操能全盤信任他們。難道那些人都沒有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堆問題。只不過曹操把他們混同一體,也就是「齊物」的道理,你我不分,都是自己人,你的罪過,你的功勞,我全盤接受,這就是德信。
反觀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整天計較來計較去。別人有點不好是自然的,當然如果某個人始終都不好,這個人也不值得你和他交往。曹操挑的人是有能者,雖有些不好,但有更強大的好,更多的好。再來看秦王,秦王雖有他不好之處,但殺了他能改善天下嗎?就像把慈禧太后殺掉就真能改善中國當時的狀況嗎?不能。即使慈禧太后下了台,一堆人還是會繼續爭來爭去,慈禧太后垮了,換其他人上任,王室依舊腐敗,內部一樣爭鬥。
無生法忍
無名看到殺生沒有用,只有救生才有用。面對秦王而不殺,秦王心裡就會有更大的數,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戰不能止戰,倘若秦始皇被殺死了,他的繼任者一樣會為報仇而去滅六國,狀況便會更恐怖,因為繼任者以一種報仇的心態去作戰,死的人會更多。這和秦始皇以統一的心態出戰是不同的,為統一而戰會有一個限度,焚書坑儒為的是把整個狀態控制住,而不是對所有讀書人趕盡殺絕。
對無名來講,當他明白這些道理時,殺不殺秦王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因為秦王有他的任務要做,秦王不做,別人也會做。無名就跟岳飛一樣,岳飛接了十二道金牌,終於停了下來,其實岳飛可以不理那些金牌。岳飛是很有智慧的人,以他的武力打下去很可能把金兀朮打敗,可是死的人太多,問題更大。例如欽徽二宗要救嗎?內戰發生時要幫高宗嗎?還是乾脆全殺了,自己稱王?他不是殺人的人,不是害生的人,他是為了救國救民,救到最後發現,唯有不救,天下蒼生才得以救。同樣的,無名不殺秦王,唯有不殺秦王,天下蒼生才能更快得救。
當無名心裡的殺念去除時,他就進入「自勝」的境界,不僅法性呈現,道性也跟著呈現。法性不是人性,人性很易墜入「人心惟危」的狀態。唯有道心出現才能解決問題,以儒家的話來講就是浩然正氣的出現,浩然正氣充沛於天地之間。無名當時心中一無所懼,用心經的話來講就是了無罫礙,一切通明。這時無名所看到的生命現象,直接合道,究竟涅槃,在那一剎那其時是就是成人、成聖、成佛的境界。
自性呈現
一般人都喜歡壓倒別人,可是壓倒別人沒有用,人家不服你。所謂勝人者力,自勝者才強,才王,自勝者強,是因為有很高的德。這個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你的人格情操達到生命最高的境界。無名可以把自己完全放掉,明知必死,可是他的生命境界卻達到無限。反觀我們這些人,倘若能學得無名其中幾分,心中沒有殺人的念頭,沒有期望去做些什麼,沒有期望去愛人、去尋得名山勝景,沒有想要創一番事業,沒有想要復仇、殺人、打人……等等,生命必定無限寬廣,自由自在,又圓融無礙,這時才有能力來談更難駕馭的功名利碌,七情六慾,慈悲和愛了。
不殺在於能用「不」的力量,我們常說別人不應該如何如何,可是我們自己是否也能夠不這麼做,能的話,就可以做到不殺,不殺而王天下。當我們的念有所期盼想要什麼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殺人了。一般人都沉迷在愛恨情仇裡,沒有一樣不期待、等待、想要去做、去得。無名不是,無名能返還童心,因而有真正的力量,可以把趙國的帳全部丟掉,不殺生、不害生,能救生,又能捨生,因此能成為真正的英雄。(200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