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和運有何關連?如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

鍾老師:命指本質,運指過程,兩者有因果關係。命是因,運是果,有什麼樣的命,就會有什麼樣的運;五行屬性屬什麼,就會有什麼狀況發生;命盤上屬什麼星座,就會具有某星座的基本特性,而在不同的年生與月令上也會有不同本質上的反應。年運代表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月令代表我們的內心對外在的反應。兩者一陰一陽,主宰我們個性上基本思考和行為性向法則的運作。

 命的本質通常離不開五行的運作,無論是中國的星座──紫微、貪狼、太陽…等,或是西洋的星座──雙子、金牛、獅子…等,都是代表不同的五行組合,只是名稱不同而已。要改運,只要將命的本質改了,運就會改,或是改運的方向。當然直接改本質,影響較深。傳統民俗上改變本質的方法有所謂的「五術」法門,包括山、醫、命、相、卜等五項。山是改變本質最強且最有效的法門,其次是醫,接著依序是命、相、卜。

 「山」是指修練,包括練氣、武術(必須練內氣)、坐禪、修心、養性、學法等基本的修練功夫。如透過道家的修練,練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地步,達到自我創命的境界。或是佛家的修心,進到所謂的「轉輪化生」或「超越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命運就由自己掌握。也可以透過儒家的讀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和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方式,練到產生「直養而不害」、「充沛於天地間的浩然之氣」,從根本上改變個人本性上的不良部分,進而提昇優質部分,一樣可以使人不受三界五行的影響。

 而醫、命、相、卜都是改變運程和人生方向及個人感覺的運作。雖不如「山」的方法徹底,對一般人而言,已經夠用了。

 「醫」是指透過醫術改變體質,包括用藥物、針炙等方法,讓身體逐漸從壞到好。在改變身體的過程中,情緒也會跟著調整,情緒變好,運氣也會相對好一些。古人說:「一針,二炙,三藥」,針和炙的作用是在調五行,針炙之上更高一層的則是練氣。而練氣屬於「山」的法門。

 「命」則是透過命理瞭解我們的基本問題和優缺點。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再採取一些宗教方法或奇門遁甲的方法去改變命運。先知命、認命,就可改命。這是一種速成法,藉由外在力量的牽引,帶領你進入某種心靈層次,在剎那間讓你的時空認同改變,就可以躲過一劫。


 「相」是以看臉相、手相的方法知道問題所在,再用一些方法來調整。雖然相由心生,但相也與身體有關,身體的一些狀況也會反應在相上面。譬如常有一些在外面練功練到走火入魔惶惶不可終日的人來找我,我一看就知道他走火入魔,我會建議他練氣、調氣,他接受的話,再調氣後,陰煞之氣變馬上減少,臉色就立刻恢復正常,氣脈順暢,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

 「卜」是用卜卦的方式去占卜吉凶,瞭解下一步該怎麼走。卜卦的人有一定的超能力、神通力,他可以牽動問卜者的意念,讓他進入一種神通境界,瞭解他的問題所在,再給他一個明確、合宜的方向。

 另外還有一些改變命運的方法,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當然,改命是最直接的,如果不行,還可透過改運、調整風水、積陰德、讀書等等方式。改運是改變方向,也就是當你一意孤行時,經由旁人的指點,突然轉個方向,命運也就跟著改變,這是一種放下的動作。中國道術運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告訴你道理在那裡,做了就會達成,就會放下,不像禪宗告訴你一大堆放下的道理,你就是放不下,因為你不願意放下,你的行為被意識所操控。可是當你碰到疑難去找算命師或找人卜卦,由於他們不跟你講道理,再加上透過法的運作,而且你又相信他們,結果你的自我意識和業力就變得模糊,所以他們要你怎麼做,你就願意怎麼做,因而在無形中達成放下的目的,而改變你的想法和行為。孔子的說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理在此。

 風水包括住家風水、祖墳風水、辦公室風水等,調整風水為的是創造良好的能量場,透過能量場的運作,將人的五毒五蘊慢慢化解,人的心也才會靜得下來。積陰德就是行善事、教人、助人、救人、捐獻之類的。讀書之所以擺在最後是因為,要從讀書當中得到智慧,然後解脫,太難了!因為許多智慧的道理是愈讀愈不明白,愈讀愈是執迷不悟。

 一般人都為意識所主宰,也受個性所影響。個性來自先天的父母遺傳基因和出生時天地力場的影響,以及後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等的影響。個性加上意識的作用,形成強烈的「自我」,給人帶來極大的束縛。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凡人的命大都是這樣渡過,所有東西都由「老天」設定好了,無法超越。

 改命創運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自我」的束縛,不打破束縛就半點不由人,就像孫悟空一樣,怎麼翻滾都翻不開如來佛的手掌心。自以為「是」,實際上卻「不是」,以為掌握到一些東西,卻到頭來一場空,因為那些都是外相,都是虛妄。要打破自我,必須透過前面所說要修習「山」的方法。山是「仙」字去掉「人」這一半,也就半仙的意思,只要練到超越凡人的境界,成為半仙,就可以操控命運,創造運命,還我自由,不為人欺,成為古往今來天地間挺起腰桿的少數人。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