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修練者來說是否是個牽絆?

鍾老師:從某個角度來說,家庭確實是個牽絆,但它同時也是個道場,能否成就修道人,因人而異。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跳進地獄,未必不能成佛,但必須有地藏菩薩那般的功力,一般人要不受地獄的能量干擾很難。各種五毒五蘊一起動,就會跟著運作,境界無法提昇。「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因為功力深厚,地藏菩薩不是普通人,祂神通蓋世,當然不受影響,就像濟公,所謂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當然不受影響。可是普通人坐在那兒,旁邊都是酒肉朋友,能不心動嗎?當然動心,動心才是正常的,常人就是這樣。

 愛與生的六個層次──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一般人只有二至三個層次,也就是在物性、感性、理性的層次,少數人才會進到覺性、靈性的層次。要保持覺性、靈性、性靈等高層運作,必須有物性、感性及理性的基層能量運作才能達成。這除了與本質、修練與否有關外,也與生理變化及環境有關。

 一二十歲的年青人絕大多數都很衝動,因為生理上荷爾蒙很強,很物性,也很感性,容易談情說愛,但過了三十歲左右,結了婚,走進家庭之後,也就進入了理性階段。因為年齡的關係,荷爾蒙沒那麼強,自然較為理性,而物性、感性漸少。除非有很大的力量,在理性的層次上才會同時擁有感性的運作,否則一般人過了物性、感性階段,已將大部分的能量消耗掉了,到了走進家庭,進入理性階段,就像火箭的第二截一樣,只是調整角度,這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進入一種半停頓狀態。雖然仍有部分的感性存在,但被環境瑣住了。除非雙方都有修練,有足夠的因緣,在這一階段才會有多一點感性和物性的運作。

 結了婚的人為什麼比較不羅曼蒂克,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沒有能力,因為能量用完了。進入家庭後只剩兩件事,一個是家庭,一個是事業,光這兩樣事就足以讓夫妻倆忙得昏頭轉向,無暇顧及感性。因年齡的關係,物性沒有了,感性雖然還有一點,但感性需要強烈的能量衝擊,否則如一灘死水。

 家庭是個道場,家庭也是地獄,家庭可以讓你重生,也會讓你毀滅。另你重生的家庭不是沒有,但很少,條件是家庭成員都要有大願力。但很難,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是「怨」力,你怨我,我怨你。若能你贊美我,我贊美你,就沒有問題,可是能量不夠,如何去贊美?一個管事業,一個管家庭,兩者都要兼顧,並不容易。倘若兩人的本質又不相合,像火箭第二截要調整角度,倘若雙方偏差太大,周圍又都已成真空狀態,你很難找到特別的外力讓他轉向,所以很多人造衛星飛到一半就被迫放棄了,因為調不準。人造衛星那麼精準的機械,沒有人心的牽絆都會有問題,更何況是人。人一旦進入這種需要調整又調不準的階段時,由於不能割捨,身心就不能合一,愈走下去,生命就愈冷,所謂的熱忱就愈來愈沒有了,人就愈來愈現實,生命就愈來愈枯萎,步調就愈來愈平淡。

 身心靈合一要達到離戲入道的境界,從高度爆發進入平衡狀態,若平衡不好,心靈就放不出去,就入不了道。身心靈無法解放,就覺得自己進入一種永恆不死的苦,像「不死人」,生活中不斷反覆著無耐,必須不斷戰鬥,這就累了。佛家講「離苦得樂」,應該是永恆的快樂,而不是永恆的苦。

 家庭是在一個理性的時空裡,獨身也是在一個理性的時空,兩者的差別是組成分子不一樣。結了婚進入理性階段,比較平淡,沒什麼變動,獨身也是在那個層次,一樣沒什麼變動。家庭表面上是兩個人,或許還有孩子及其他成員,組織較複雜。獨身雖是個體,表面單純,實際上卻一樣複雜。因為人心很複雜,單身者有一大堆想法,有了家庭,想法就比較遲鈍,因為心力全耗在家庭和事業上,想法就不會那麼敏銳。

 到了一個年紀,無論有沒有結婚,都是走入理性階段,即使不願被家庭所牽絆,想要獨修,沒被家瑣住了,也會被心瑣住。因此要做到身心合一,無論有家庭、同居或獨身,面對狀況時,要降低七情六慾,不要有那麼大的期待,不要有那麼強的想法,對方表現好或不好都不要有太強烈的反應,心就會比較平衡,心靈才能提昇,才有辦法脫離理性的牽絆,進到覺性、靈性、性靈的境界。禪宗裡講的「真面目」是指人性最好、最真、最沒有牽絆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真我」。唯有真我才能進到覺性、靈性統合的層次,就像大鵬鳥一樣,達到真正的自在。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