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練功與做生意賺大錢是否有衝突?練功的生意人難道就沒有貪瞋癡嗎?
鍾老師:練功可以在物質和心靈上同時得到好處,練功與做生意沒有衝突,有衝突是因為一些人對道、對氣的看法不清楚而已。
練功的生意人有多少的貪瞋癡,要看這個人對功夫的體會、對錢的看法如何。究竟是要賺更多的錢來給自己用,或是想要造福更多的人,這是兩回事。若生意人有利益眾生、大利天下的想法,就像王永慶,他想讓兩岸透過商業行為達到和平及自然的整合,這樣的貪瞋癡就比較是形而上的。
生意人想賺大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只不過在方法上對於有沒有練功修道者之間恐怕會有一些差別。生意人練功之後更有能力思考如何賺更多錢,倘若對「道」又有所體會,他會將賺來的、多餘的錢用之於社會,對社會是有好處的。練功修道者不在意物質,是因為修練到一個程度之後,整個人會展現出一種自由自在、心無罣礙的狀態,同時又不會藐視物質的價值。當練功練得好時,便會覺得賺錢也很好,因為可以造福更多人。
一般人的賺錢能力都差不多,能讓自己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也就說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或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或別人有的,我也有就夠了,就不會要求更多,只是花費不能太多,譬如別人有幾十萬的手錶、幾十萬的照相機、百萬的車子、名貴的衣服,我只要幾百元的手錶、幾千元的照相機、幾萬元的車子及假的名牌就好了。我們求自己可以得到的,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價值標準。雖不能有多餘的貢獻,但至少能做到讓自己更快樂,這時我們的目標就算達成了,我們的生命狀態和生活狀況就會更好,會帶給周圍的人一種良好的示範。倘若我們活得很難過,貪、瞋、癡、慢、疑樣樣都有,又一點都不快樂,那麼就會影響別人,製造更多問題。
孔子說「衣食足方能興禮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談佛、談道,若連人的基本生活品質都沒顧好的話,能談多少道,多少法!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買好的東西,擁有不錯的東西,讓自己覺得更快樂、幸福,那是正常的,這不叫追求形而下的物質生活。真正不正常的、形而下的物質生活是指求追不該有的,超過自己能力所及想要擁有一些東西,譬如為了榮耀,花三年的薪水去買一個你不需要的東西,這就是貪瞋癡。
修行若是苦哈哈的,這個世界就沒有任何生活上的進步可言。所謂的佛國是為了讓大家過得更無憂無慮,吃無憂,住無慮,行住坐臥都不成問題。所以興利沒有錯,只是不要自私,不超過自己基本的運作範圍就好了。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叟將有以利無國乎,是對的」。而孟子說:「亦有仁義而已也是對的」。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