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之後本來的問題解決了,現在卻覺得消極無為,為什麼?
學員問:我已練了幾年的氣功,當初是因為身體狀況極差、情緒不穩定、心靈空虛、工作疲累等因素才決定練氣功。之前雖然覺得時間不夠,體力不佳,能力不足,毫無成就,可說是處於一種什麼都缺乏的狀態,卻是「積極有為」的,譬如渴望擁有更好的體力,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以及做更多的事。但練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我變了,變得不再那麼積極,相較於之前生活和工作上的「積極有為」,到現在可說是「消極無為」。
雖然身體變好了,情緒也很穩定,工作也順多了,也不再跟時間競走,不再那麼焦慮急躁,原有的問題似乎都消失了,但對許多事情反而變得沒那麼在意,甚至可說是漠不關心,與周圍環境沒有太多的互動。現在雖然「擁有」了一些過去所沒有的,卻反而覺得「空了」許多。這樣的狀況不禁讓我懷疑,究竟是「昨非今是」或是「昨是今非」?像這樣少了目的,少了企圖,少了原動力的生命力究竟有沒有問題?
鍾老師:這是練功過程必經之路,無所謂昨非今是,或今是昨非。現代人大部分都是「積極有為」的,追求這,追求那,東學學,西學學,渴望擁有許許多多的東西,但由於缺少修練,方法不對,以致身心失去平衡,問題就產生了。等到練了功,練得越好,反而覺得「消極無為」,那是因為練功會讓我們的心氣較平和,原有的一些渴望、企圖心等會因此而降低,也就是可以逐漸放得下心,之前因為身心失調所產生的一些問題也就逐漸消失,也就是你越不想得,反而得的更多。但這種放下心的感覺也會讓我們覺得是「消極無為」的,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有為」的生活模式。多半的人都是自私的,所謂「有為」,其動力是貪,而成就的動機多是要比人強,其實是瞋,大家都想擁有,卻不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多是念念不忘,至死方休,卻不知道都是癡兒女。試看政客們,說的是為國為民,其實都為一己利益多;多少人一生拼鬥,闖過風高雲急,驚濤駭浪,不是功成名就,就是雲淡湮消默默而終,直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作了多少業障。
身為父母者常認為子女是我生的,理所當然是屬於父母的,既然是我生的,也應由我教養,也就是說其教養方式是由我決定,別人說不得,也聽不進其他方法,除非合乎「我」的意見。以中國社會來說大多父母都讓子女在身邊長大,而外國社會卻有相當多的父母安排子女讀寄宿學校,中國人比較多要看著子女在身邊成長,西方卻較多讓子女學習單獨成長。在傳統「成人教育」的意義下,西方的個人自由主義態度雖不見得最好,卻提供小孩學習自習修身,體會獨善其身的機會,正如清朝章回小說中的人物,方世玉的母親為了鍛練方世玉的身體來磨練之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政客或政團其實都是利益團體,如果不能利益眾生,便都是貪權位。「笑傲江湖」電影中,東方不敗打敗任我行囚之於牢中,任我行便成了被打壓的對象,當任我行掌握時機,反敗為勝鬥倒東方不敗,任我行其實只是更厲害的東方不敗而已。誰能掌領國家社會而能「清靜無為大利天下」便是觀音菩薩,否則便是阿修羅。
而一般為生活奮鬥的老百姓,不論士農工商,多是為工商團體、家庭或個人而奮鬥,其中出頭者便有揚名聲顯父母的姿態,其餘便都意興蘭珊或者從此認命。問題是,大家都將與人比,向外求,生命怎能自足?財位名利其實都是「假有」,都是「瞋恨」,生命的富足是從內求開始,所以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為提昇個人生命情境與能力的富足為基礎!具有這種內外兼修功夫的人,才叫「真人」,能活在當下,不受任何六緣塵影、情緒和周邊壓力影響,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自由人。
對於父母來說,不一定要參透「好了歌」,但卻要明白「慎獨」的道理。父母給我們一個身子,只是因緣際會,可是多半父母卻把子女當自己的分身!俗語說子女是「來討債或還債」的!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因為那是民俗宗教上的語言,以民俗福報和道德為出發點,真實的狀況是父母多心了。因為十月懷胎,其中從根本上衍生的己出擁有感會極強烈,總想照著自己的想法去教養他,萬一骨肉離散,自然會傷痛欲絕,或者小孩不聽話,或管不到,便會心情起伏不能自己。其實世間都是癡兒女,多半人活在「無明」中,何曾見過自己本來面目?
莊子與惠子的談魚樂,了解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和不樂!應該更明白人皆有其自性,稍為接引或點燈,便會佛性呈現,也許不用父母煩心太多便一切迎刃而解!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復孝慈」!當我們了解領養者對領養子女有較多一分的尊重和放心,身生父母對其子女可能會有更寬廣的體會和教養方法。記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視眾生之長者和幼者為都該尊重和視之為獨立個體的心態,我們便能自動,同時放下對別人的疆繩。
練我們的功法可說是高度修行,我講過,透過愛情雙修可以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但這是極難的,再則獨修也是個辦法,但獨修是無形的,不容易掌握,比較有形、有效、容易的方法就是練氣功,雖說較容易,也不是那麼容易,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及體會。
練功過程,剛開始是學招式,無招不能入道,一招一式是為了產生基本架構,從有形進入,這時必須苦練,因此是「有為的」。有招只是個「假有」,學會了招式並不表示功夫就到家了,雖然「不得一法,不能入法」,但「得一法,不見得能得法」。有了招式之後會發現好像還是少了什麼,這時無須執著,因為缺少的是個無形的東西,你越想擁有它,越得不到。這時就不是苦練,而是必須學習放下,進入「無招狀態」、「真空狀態」,也就是所謂消極無為的狀態,但消極無為不等於真的無為。進入真空狀態時,身心合一,心氣相通,與周圍環境互動變得更強更大,工作越來越順,好像什麼問題都不見了,可是這只能說是一種見山不是山的狀態,是一個過度期。那麼,未來是什麼?未來不是擁有,是「妙有」,也就是真正的「無為」。明白這點,對人我的關係,對生命的態度和環境中的主客關連和因果就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提升。
從有招到無招,從有形進入無形,這是紫云禪功的方法。以太極為例,太極動作比較多,剛開始老師不斷的幫大家調整動作,調到一個程度之後,每個人的架構大都固定了,也就很難再調整,這時就不是再去調整動作,而是透過心和氣整體的運作,讓同學直接進入,當然這是不容易的,禪宗裡就有「以心傳心,直指人心」這是它的最高境界。如何進入這最高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老師不斷的做給大家看,由於能場的運作,同學會有直接的感受,但能不能切入,必須經過很多次的觀察和模擬,不斷的共振和鳴,慢慢的,一點一滴的切入。波動慢慢形成,氣場就逐漸建立起來,慢慢的進入而不自知。
練功如果一直停留在有招,也就是假有的狀態,其實是處於癡的境況,根本進不到真空,更談不上妙有。可是要進到真空也真是有點難,需要蠻多的時間去體會,以及必須與生活合道。我常講「不思、不想、不多言」是希望同學「放空」自己,不要用太多的意識、意念,其中境界在於不與人爭,不為己求,一瞋不發,凝心入定,事事如流水過隙,不滯不遲,便不會執著一己情緣,自能放心入道。但有同學就誤以為練功只要苦練,再苦練,就一定練得很好。苦練是必要的,但苦練不一定就會練得很好。練功必需與生活合道,否則苦練是因貪為苦,不貪則苦練便為樂。初級有初級的合道,中級有中級的合道,太極有太極的合道,每個層次進入道的境界都不一樣。
從「假有」進入「真空」,剛開始會很不適應,雖然覺得有進步,好像什麼問題都沒了,但卻有「空了」的感覺,因此懷疑這可能是個問題。會這麼懷疑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無法超越,我們長期以自身的性別、性向、習性、意識來觀看所有的事情,給自己劃定了一個範圍,因此若能超越、突破這個範圍,就知道自己的格局定位在那裡,也就不會有落空的感覺。
「與周遭環境沒有互動」是因為還沒有修夠,生命能量還沒有具足,等到能量具足,進到無心的境界,空性的境界,就有辦法在生活、行住坐臥上展現自己的空性、虛無自在,當練到超越空性,進入妙有時,就能在生活行住坐臥上產生真正實質能量的運作,己利利人,己渡渡人,產生更大的光芒、能量,化解更多的劫難,這也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