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問:環顧周遭一些人,不是急於成家立業,就是深受成家立業所苦,追不到女友、找不到工作、夫妻不和、工作不順等等,請問老師對成家立業有什麼看法?

鍾老師:一般所講的成家立業比較是從五倫及社會道德上來說的,比如組成一個家庭,以及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但事實上真正的中國傳統教育裡所講的成家,指的是「內聖外王」,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立業所指的是立德立功和立言之事。

 就傳統教育來說,修身比成家重要,修身是成家前的準備,修好身可以成家,也可以不成家。就像出家和尚,只有修身,沒有成家,他們的出家就等於是成家。若是單身漢,只要修身修好了,可以選擇獨身,不必然應該要有個家庭。

 有個家庭,對政府來說,在管理上比較方便。我們看儒、釋、道三家的法則,為歷代君王所採用的,多半是儒家的,只有少數皇帝會採用佛家或道家的理論作為施政準則及方案。我們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佛教最興盛的時候,卻也是國家政治社會治安最亂的時候,當時佛教理論與制度多麼風行,可是卻不能救國。佛教從某個角度來講是讓人出離的、逃避的,而且理論又太深,就像易經或道家的道理一樣,很難讓百姓體會,實行起來,當然就不容易,除非政治穩定,已成大局,用佛教的理論才有用。

 為什麼不一定要有個家?因為成家不容易,大多數人的質都不夠好,修為也不足,更不懂得如何修煉,以為到佛寺道院聽人講經或靜坐就好了。那是沒有用的,必須有真正的方法讓身心產生變化,產生真正的智慧,提昇感性、靈性,超越理性、物性。在修身過程中,必須像一棵樹的成長一樣,不斷的透過陽光、空氣、水的滋潤,往下扎根,往上成長,達到頂天立地,向外延伸的境界。但問題是,即使你能達到這種修煉境界,也很難碰到跟你一樣的人,彼此能夠產生共鳴。因此多數男女交往的過程,都只是一種湊合,覺得不錯就追求,想盡辦法生活在一起,過了一陣子之後又覺得很難過,最後就分手了。

 既然在一起之後,很可能又分手了,那麼,為什麼多數人還是選擇要組成一個家庭?其實大多數人只是為了求安定,但是安定與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是兩回事。今天很多人都是在很模糊的狀態下就結婚了,不瞭解就結合,在一起當然痛苦。就像楊德昌與蔡琴,一對金童玉女,才貌雙全的夫妻,在忍受多年的苦悶之後,終究是分手了。另一對,張毅與蕭颯,一位是藝術家,一位是文學家,從旁人的眼光看來,應該算是不錯的組合,但張毅後來選擇了更為合適的楊惠珊,可見成家的確不容易。這些人也許因為感性高、理性強,要求較多,容易有問題,但一般人感性、理性少,比較遲鈍,看到貌美、身材不錯,就想娶回家,娶回之後,問題更多。

 今天我們的職業,不能叫立業,只能叫工作,立業必須包含立功、立德和立言之特質,也就是說,所講出的話是智慧的言語,所做的事是有大功於周圍的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天道、天德。立業不見得非得透過工作才能達成,透過生活一樣可以。然而,工作必須符合興趣,才能有一定的成就,從小的成就,發展成大的成就。大的成就有兩種,一種是屬物質性的,如社會性的專業版圖擴大,經濟上的充實,像王永慶、施振榮這類,他們的力量可直接讓員工或社會上的人受惠;另外一種是屬心靈性的,也就是透過工作或生活去體會其中的道,再延伸去影響別人。

 能否成家立業,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是經濟上的能力,而是成人教育的能力,要看所接受的教育是否能讓你的智慧成長,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能否讓生命能量提昇,在我所講的生命的六個層次境界-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我們能否讓這六個層次都充實,若不能,你根本無法完成自己,也就很難有大做為。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