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問:在練功過程中該讀那些書以助心氣提昇?
鍾老師:所有的書對「氣」的體會都有幫助,天地萬物任何事都離不開氣,從天文、科學、地理、佛理、道、法、儒家到政治、文化等等都和「氣」有關。氣功的「氣」是涵蓋所有人間領域,「功」是把所有的東西(能量頻率和真理)都收藏於身上的一種鍛練方法和力量。
要如何才能把所有的道理收於己身,能自根自本落實到生命本體內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和「態度」有直接關係。讀書和練氣一樣,要以圓融為主架構,以虛空為其深度,以時空為其思考長度,書的道理要能圓融包含一切,也能穿越時空界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用得上。
書本若能接近生活,其道理容易掌握則價值會更大。人看書時也要以圓融的心態,虛空的態度才能看到書本中超越時空的精神和解釋。用這種態度看書就對人有幫助。在讀書時以「不求」的態度,才能看到書的價值。
大多數的書屬於所謂的「垃圾書」,但閱讀者若能以不求的心,便能從垃圾中看到寶藏。若是有求的心,即使打開大藏經,也看不進任何智慧。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是言語,言語不能傳道、也不能說法,不能接天道,更得不到天心。
讀書的基本條件是先有大的心量和心能,能打破我執,看到的就不一樣,就能讀我,讀你,讀人,讀天。天道無依、無形、無相、無色,可以掌握一切,能納百川,乾坤合道。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天心,能善讀就能生智慧。
天心有靈魂,即集體潛意識共振的頻率,從文化來說,是文化的根即「道統」,要讓心和道統相接引才能脫離「我」的心。人的自我有限,大部分人都會自我膨脹,就看不清真相。佛家說萬法歸心,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都在說心性,心外無一物。
語言會斷道,人受了意識心的趨使就不能離開有限的軌道而切入無限的軌道。無限的軌道是指天心、天道。在天心天道的層次中所見的就會不同,即使從垃圾書中也能看到智慧,所以前人說心行處滅。
古人說天人合一,(宋七力也說天人合一,只要能相信宋的力量,宋就能接天地的能量給他,並能操控人的心神,只要宋一揮手,就可讓他人摔倒,這種天人合一只是一種催眠方式,並非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要能把意識心丟掉,把真我呈現,不加任何修改、不計較、不落心機,在此情境下,真我才能和天靈、集體潛意識合道。讓力量貫穿融合而產生收攝、內斂的道心、有道心時再看書,就能有大的突破,才能掌握到善知識,才能看到善的文化、光明的文化。荀子雖提倡性惡說,但若從善的角度去看人生,才更有希望,否則世界總是渾沌無明,只有隨「法」的力量去運作調節。從惡的角度看,人的根性不能產生,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所以善惡共流,神魔同源,非大智慧不能解。
所以對練功的人來說讀那類書並不重要,而是如何培養識心能貫通天人、收攝六神,化約立俗而達到圓融、虛空之境。如此即便是信手拿起一篇新聞稿都能見道,否則即使是經書對我們也是垃圾。
中國文化並不儘強調書和文章,即使大家都知道文章是經世之業,而修練更是出世之業,能超乎社會規範讓人自成一體,自立於時空中而不受環境和規條的約束,如此才能還原習薰已深的求道者為自由人。這是古人所指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境。
從為學的角度來看,知識、知性是可以不斷地累積、比較和研究的。但老子強高調「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會妨礙求道。老子並非要反知識,而是如果能先入道,再跳出看書,便知書中的智慧有限,也很快就能抓住書中的精神。而道的智慧是無限的。學習是一種執著,雖是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卻非是生命的全部。
古人講「讀書破萬卷,不如行萬里路」,因為那才是直接進入生命境界之路。書本大多只是描述別人的經驗、是二手和三手經驗的反射、閱讀者再間接揣摩之便會走偏。當反躬自省後才知原來如此。儒家要人在學習過程中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始,不斷地反躬自省,學習中要透過道體本體的學習,從功夫境界中體會出生命的特性,這是不可言說的。而知識是言語,從言語去說不可說的東西無異是緣木求魚。例如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有一故事是歐陽峰強迫黃蓉及郭靖唸九陰真經,黃蓉無奈下只好唸出七拼八湊的假經,以黃蓉功夫水平來看,她以為故意曲解真經,歐陽峰一定練不出神功,但歐陽峰竟然能把垃圾變成真理而練出神功,雖然最後仍是走火入魔,那卻是另話。而郭靖是小說中唯一不想做英雄的人,一開始江南六怪認為他不成器,後來經全真派馬道長指點後,卻武功大進。這和教的人所傳的「方法」有關,江南六怪教的屬技巧性,馬道長卻讓郭靖直接走進道。沒有想學降龍十八掌,郭靖的一心一意讓他練成降龍十八掌,其他的人由於想的太多便很難有大成就。
心中求的東西愈多,所得就愈少,練氣、修佛、修道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自以為是聰明過人,又做不到聰明過人的標準,反而製造了很多的問題。要有所成就必須把自以為是的心丟掉才能見「本心」。老子說「絕聖棄智」、「上德不德是以為德」,若要進入道氣佛的境界不能用意識和思想,否則就會落入所知障中而不見真如。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