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動」是「氣虛」剋星

/董延齡 中醫師

 有個患者胃出血痊癒後者覺得渾身無力,很容易疲倦,西醫說沒有毛病,看中醫,說是「氣虛」,她來問我「氣虛」是什麼?要如何充氣才不致空虛?

 其實。自古至今,中醫特別強調「氣」的存在,從長久的體認及醫療的角度來看,「氣」的思想隨處都有,究竟什麼是中醫所稱的「氣」呢?


氣包含元氣天氣管氣

 在中國古典的醫藥書籍中,「氣」談得最多,也最深入的是「內經」。「內經」中有二千八百多個地方提到氣。「內經」是總結西漢以前中醫大成(西元前二○二∼後八年)之著述,它是以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及古人觀察體認自然現象對人體的影響為著作的骨幹,這本書對人類的生理、病理、解剖,以及古人養生法,作了較為詳細的解說。

 氣在中醫的理論上占著極大的比例。中醫認為,氣是身體的一種機能,它能使身體發生一切動能,「氣」也是生命活力的泉源,我們的全身都有氣的存在,氣在人體各部位名稱不同,在肺者,叫肺氣,在胃者叫胃氣,還有肝氣、腎氣……等,如果氣的運行紊亂了,不夠自然活暢時,那麼人就會失去健康。如果氣的力量不夠了,人體亦會生病,所以在中醫學說上,「氣」在疾病的治療、疾病的預防、促進健康上,成為極重要的關鍵。

 氣包括三個部分:
1.人類與生俱來的氣,亦稱元氣,就是「先天之氣」。
2.由呼吸所得到的氣。稱為「天氣」(得自大自然的氣)。
3.由飲食攝取到的營養,叫做地氣,也叫營氣。

 天氣與地氣。再加上得自先天的原氣相互作用,相互化合,才會發生作用,成為人體活動的能量,此稱「真氣」。


講話聲不宏亮也屬氣虛

 在中醫學上,精、氣、神合稱人體三寶,三者的關係是: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所以人體以精為主,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我們常會聽到「上氣不接下氣」、「有氣無力」、「中氣不足」等話語,這些都是氣虛的表徵。走路時沒精神、做事無精打采、唱歌聲音提不上去、講話聲音細小,這也是氣處,表示身體的氣不夠。在抵抗外邪時,能力很差,經常感冒。這是最明顯的氣處。因此內經上說:「正氣充足的人,雖然有很暴戾的風,很強的病毒,都不能侵害他的身體」,就是強調氣的功能。


西醫找不出毛病的「衛氣虛」

 容易感冒的人是因衛氣虛。「衛氣」是人體表面、表皮的一層防衛系統,猶如西醫所稱的體表免疫系統。現在這種病象相當多,有些小孩經常感冒.愈吃藥愈感冒,為什麼造成這種現象呢?這涉及到有些西藥的問題。大部分的抗生素、消炎片,站在中醫的觀點來看是寒涼藥。寒涼的藥物會傷害胃腸,小孩吃多了藥會影響胃腸的消化機能,消化不好不想吃飯。造成營養不良、體力不夠、衛氣虛弱、抵抗力差,於是就容易感冒;感冒又吃抗生素。如此的惡性循環,感冒因此不易治癒。如衛氣強,表示身體的防衛系統機能強固,因此不容易感冒。

 由於氣是無形的東西,從X光片、超音波上看不出來,因此西醫無法找出氣虛這種毛病。而中醫運用「望診」、「問診」、「聞診」、「切診」等診斷方法,在看了病人的體型結構、行動姿態、臉色膚色,及聽其聲音。間其聲氣、切其六脈,作一綜合研判之後,就可以知道病人有無氣虛的現象。


感冒遺傳及食補也有影響

 一般而言,女孩子較怕冷,尤其在冬天,一覺醒來,手腳仍是冰冷。而怕冷,是氣虛的徵兆。是不是女孩子在先天氣就比較虛呢?董延齡醫師說:「這和遺傳有關,遺傳好,氣就強,遺傳弱,氣就弱」。所謂的「遺傳」,並不是說父母身體壯,生出的小孩身體就一定好,這牽涉到中醫「胎教」問題,中醫特別強調胎教的重要性,婦女懷孕時濫用藥物,亂吃東西,抽菸喝酒,太過勞累,甚至看什麼東西,都會影響到胎兒。所以中醫講「外像內感」,外界物體的形象會感應到內裡胎兒的健康和形貌,甚至於胎兒的個性。在我國歷史上,文王的母親不視惡物,不聽惡音,因此生下才能、品德出眾的文王。


氣虛怕冷的改善之道

 氣虛的人可以從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來改善。怕冷的人冬天可吃高熱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黃耆、當歸、肉桂、生薑、胡椒等。因為體質的關係,吃了容易上火,所以最好要由醫師診斷後,再用藥調配。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感冒時,或身體有發炎症象時,切忌吃補。身體受涼、受風寒,是要將病邪驅出體外,吃了補,反將寒氣悶在體內,以致形成其他病變。中藥冶感冒以發汗、解肌等法可以治本,就是這個道理。

《常春月刊第81期》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