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理生氣情緒 化為正面效果

/葉光輝 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根據董氏基金會日前對大台北地區民眾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民眾最容易生氣的對象是家人,每天都會生氣的對象是同事,而最容易發脾氣的地方是家裡,其次是學校或工作職場。總之,最容易生氣的對象不是親人就是熟人,其中有六成二的人每星期至少會生氣一次,甚至有一成五的民眾是天天生氣的。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人們最容易在重要的、親密的關係中,產生衝突與生氣的經驗。尤其當兩人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加時,發生衝突與生氣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其實對於多元取向的現代社會而言,每個人都可被看成是一個開放的次系統,與外界的互動接觸也更趨頻繁,因此在想法觀念或處事態度與方式上,當然容易與朝夕相處的家人或同事產生歧異;一旦你定要堅持己見,或想要做你喜歡的甚至認為是唯一對的事時,那摩擦衝突就難以避免了。即使你一時委屈求和、順從對方,可是事後回想,定會對自己的懦弱不敢表達自我而懊惱生氣。

 基本上與家人或熟人間發生了衝突與生氣現象,並不全然都是負面的,它們也有正面的功能。衝突與生氣現象有時是反映不合理或不一致的徵兆,因此人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生氣情緒或解決衝突,期使不合理或不一致的現象能夠達到改善與提升的建設性效果,才是關注這議題的重要關鍵。然而從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慣常採用的卻是「儘速離開讓自己生氣的人或事」及「找人聊天」等傾向於規避逃離的處理解決方式。這對於暫時消解自己一時的生氣情緒確實有些幫助,但對於真正促成自己生氣根源的不合理與不一致因素,卻是沒有半點的改善與提升,當然對於自己與家人及同事間關係的改善也未有任何助益了。而一旦與家人及同事的不良關係長久累積下去,但彼此間卻又不得不朝夕相處,則彼此之間要不發生衝突與生氣情事,幾乎是難上加難了。

(摘自《中國時報》1999.0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