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心得
/陸忠憲
功夫練越久,就更能異中求同,體會「和」與「合」的道理。 與人拳合、與人和合、拳與氣合、人與心合、天地人合。
與人拳合,無論防守或進攻,都要封住對方之拳,要封對方就必須先做到與人拳和。以慢制快、以快制慢,也可以慢制慢、以快制快,或是實封、虛封、時間差、空間差。要封住對方講得簡單,能做到卻是極難,若無心、氣、神統整,難以入其堂窺其奧妙。「心」要平靜,將觀察放到最大,且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無懼,才能在最適當的時間出手,用最適當的角度、最適當的速度、在最適當位置,將對手的手攔住、或纏住、或點住、或黏住、或空住、或吸住。且這些過程要有效用,若是沒有氣的支撐就難以做到,無「氣」,會有觀察變差、出手時機不對、速度不合、手腳無勁等問題,想看到卻看不到、想做到卻做不到,故必須從練氣加強,加上不斷練習,實際對練。「神」的層次很高,目前我也難以體會,感覺老師示範時是以無形力場,影響對方思緒、動作,創造出不同時間與空間層次,我猜想是一種光能與質能變化(e=mc2)所造成。〈沒辦法,我是學工程的,只能用此解釋。〉
與人和合,這是一種「心」的鍛鍊,也是功夫練習非常獨特的地方。功夫練習會「見生死」。見生死就是守不住就被打,真打下去可是會掛掉;或是打下去時要點到為止,若控制不當可能會傷到別人或傷到自己,需要極大的控制力。但功夫練習時因大家會自我控制,故不會有真正的生死;可是不能因為不會有就不要求自己,練習時一定要當是「見生死」來練習,才會促使自己做到最大覺受、反省與控制。對練過程中,每位師兄師姐各有不同的打法、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力場,千變萬化中,若是能做到與人和合,敗之亦喜、勝之德服,「心」就能有所成長。這個心路歷程漫長而辛苦,心裡總是上上下下的,剛開始連要上課坐電梯上樓時,心裡都會緊張不安,怕待會又遇上強手打輸、怕被打受傷、怕打太激烈引起衝突。漸漸地,隨這心態與動作的改變,這些擔心慢慢地被轉化,讓練功夫成為一種生活一部分,如吃飯喝水。同時也發現,在與人相合過程中,磨擦會越來越少。因為天地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分合。
拳與氣合,這是目標,目前還做不到,但有些小小體會。它需要一層又一層的上去,故練習時一定要常常不斷嘗試、反躬自省,才會有所前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鬆懈不得。練習時常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手要鬆,可是剛開始鬆,怎麼攔得住對方呢? 不自覺又大力起來。此時,還是要持續的鬆、持續的練,不怕被打、不怕輸人、不要懷疑、持續調整,慢慢地就能在鬆的過程中將勁發出,在防守中發出、在移動中發出。在家中對著鏡子、對著毛巾、對著曬著的衣服,都可練習手的動作,將技巧加強、成熟。但是要拳與氣合,最主要的我認為還是「氣」,氣不足時鬆可能是只有鬆了,難以將對方的拳擋掉或化掉,所以「練氣」還是最基本的,氣足了才有機會做到,氣不足就困難重重。功夫與氣功就如陰陽,相濟相生,練的氣提供功夫變成為其動源,功夫又將氣拉展擴於全身而又集中於一心。更上一層就是練「心」,若是「心」能不動、不懼、不疑、不喜、不怒、不驕、不餒,就能用最大的觀察,做到適當的反應,保持極高的平衡,進入到老師常說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境界,綻放出至誠光明。唯有如此,自己出的拳才會與對方的拳自然而然的相應而生、相應而滅,最後止戈為武。感覺「心」這關,又比「氣」更難過,也難怪乎是要先練精化氣,然後才能練氣化神。心不定,一切難成啊!
人與心合,上述所提的「心」關若是能過,就能達到人與心合。由於功夫練習時有極高的壓力與強大的力場,鍛鍊出來的心性特別會進入人心、改變自己。練功夫需要很大的自省,在自省過程中,常會從對方身上映射出自己的問題。有一次我因為小孩不聽我的話而罵她,忽然發現,問題不是在小孩身上,而是在我自己身上。於是乎我了解,從生活處處與人的互動過程中,都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反省自己。當你了解它是一個問題時,它就已經變成不是問題了。所以當問題來時,就比較可以做到聖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沒有強大氣能量與可自我反省的心性,我覺得是不易做到的。
天地人合,這是目標。在經歷病痛、官司、工作、家庭等挫折,我覺得人生真是很苦,有一次我問老師,「人來到這世界上到底是要做甚麼?就是來受苦的嗎?」在我身邊的人,也都是不斷遇到各式各樣問題。老師說:「人來到這世界上就只是要炒一盤好菜,生、老、病、苦是極自然平常的事。」炒一盤好菜?我好像有點了解了,我想先從修身開始做起,誠意正心的去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希望有一天,能窺參天地「道」的奧秘。(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