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心得
/戚宜平
川西的甘孜州藏族自治區的環線遊,是我目前覺得景觀最豐富,變化最多的一條旅遊路線。從繁華的成都向西走,一開始是平坦的天府之國,過了青城山後便步步攀高。因為處於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區,故山顯得格外高聳雄壯,河流也顯得格外奔騰。沿途要翻越一座座數千米的高山,所以一路上不停的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換。一會兒在繁花似錦,男耕女織的恬靜小村落。不久又進入大雪紛飛,不知是天堂還是地獄的高山無人區。隨後又進入另一個小村落,只是其服裝、房舍、語言已不似先前。
一路的長途跋涉身體容易勞累。有一次因高原反應,而前所未有的狂吐,那時感覺似乎是要到把體內深處的掛礙全部掏乾,方才罷休般。導遊原本要把我留下,但意志力還是克服了身體不適。幸而堅持下去,沒錯過之後一幕幕不同的山山水水。而一路的美景竟讓我希望著,這旅程永不要結束。最終到達目的地,亞丁,香格里拉。那是草原上有一片寂靜湛藍的湖水,映著三座潔白的雪山──這不是旅遊筆記,是我的練功心得。
我從小就怕上體育課,因為自己沒運動細胞,跑不快又跳不高,跳個土風舞腳還會打結,身體協調性很差,所以在肢體活動這方面特別沒自信,只能打打躲避球,只需打人或被打,比較簡單,真沒想到將來會練了氣功還練了功夫。一開始我也把功夫當躲避球打,打人或被打,TO BEAT OR NOT TO BE BEATEN,IT'S A QUESTION。是的,問題來了,因為聽不進老師的教誨,也沒好好去改進自己的問題,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強攻,當然傷得很慘 TO BE OR NOT TO BE?還要繼續打嗎?就自己放了三年假,現在功夫課中,我是個新的舊人或是舊的新人,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現在至少心裡是願意接受改變和調整了,就從基本的防守動作開始,一步步跟著同學的節奏進入,一旦不在意輸贏時,心就鬆了,心鬆了後動作就比以前快,也較能看到對方的動作,防守的能力也可加強,打起來就不像過去靈魂出竅一般無法控制,當不斷的練習力量的回收,有時會有莫名的力勁回流的感覺,此時身心都會微微震撼。每個同學都是我的老師,都有我能學習的地方,有時看別人對練,仿佛是在看場表演,一幕接著一幕。
功夫其實是氣的外在表現,老師在氣功課堂上多不做解釋,功夫課時卻不時地調整指導,其實說功夫就是說氣。從有形說無形,有形的動作比無形的氣較容易掌握。對功夫的體會,我並不比其他同學多,就說點別的吧。雖然我相信我們的氣功是最好的,但我還想嘗試別的,這幾年接觸了太極導引、楊式太極拳、扇、元極舞、武當太極拳、武當劍、瑜伽等。分別接觸了兩年到七八年不等,也有一些體會。練了別的東西後,就明白老師以前說的「一門深入普遍承載」的道理。當有一些氣功基礎後再學其他東西,很快就能掌握其一二。氣功仿佛是一切的根基,像一棵大樹的樹幹,而各種功法就像是大樹的枝枝葉葉,這些功法都很好,對我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只是都以散氣、行氣為主。比較沒有聚氣的部分。即便是功法本身能聚氣,但帶功的老師如果都做不出來,何況是其學員。
以我本身的瑜伽學習經驗來說,台灣大部份的瑜伽是強調以各種體位法來拉開身體各部的筋,對身體的柔軟度、肌耐力和體型的雕塑都有幫助(雖然他們都說瑜伽是身心靈整合),但我的體驗是瑜伽看似輕鬆仍然耗氣。如果我在沒有充分的休息下,去練瑜伽就會消耗。但練氣功不同,愈累愈需要來上課,因為在教室跟著老師同學練功後便覺神清氣爽,疲勞也恢復得快,就像電腦當機後又重新reset般。同時我的體驗是當練完氣功後身心會有平衡穩定的感覺,像一個圓。此時我若拉筋,是比較容易拉開,也較不痛,但這個圓馬上又被拉破,如平靜的湖水頓起波瀾又很可惜。上了五年課比較瞭解瑜伽後,我就沒繼續下去。平常只要適度的伸展對我已足夠。
太極拳全球有數億人練過,但在台灣並不流行,有幸跟著老師練了太極,至今也快18年。 幾年前因工作常停留曼谷,飯店就靠著大公園,早晚都有許多人運動。於是就接觸到當地一些武術健身團體,也學了公園裡各式各樣傳統養生運動。公園裡太極拳多以楊式太極套路為主,看起來和我所練的大不相同,但我也驚訝於可以輕易跟上,於是知道這些年在氣功教室裡所受的訓練是多麼扎實,且放諸四海皆準。但畢竟公園的太極拳水平有限。我也搜尋了一些太極拳國際競賽視頻。選手所表現的偏向技術性成面,也就是說把太極拳體操化、舞蹈化。有人評論這是矮化了傳統太極。我想是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和關注傳統武術,不得不走向表演風格。
懷抱著對武俠小說中武當道家武術的憧憬,於是我又走到了武當山。傳說中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多在武當山活動,最高峰金頂的山形,若從空拍的角度來看,就活生生的如一條蛇圍繞著一隻烏龜。而「龜蛇合體」正是傳說中道教玄武大帝的原始圖騰。種種巧合讓位於北緯30度的武當山更增添神秘色彩。武當的太極拳在天時地利的加持下,更顯空靈飄逸。也有緣跟了武當派師父學了一些,也交流一些看法。
教我的師父年輕卻沈穩,但對功夫的體會仍留在強身健體。對太極拳的看法是要求達到藝術化。我說,我的氣功老師說過:「練功夫是能修心性,功夫是中國文化的軸心。而太極的境界是致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始於無,從無為無不為開始,以柔克剛為中心,致虛之極,守靜之篤,反璞歸真。」在藝之上還有更多的境界,師父也不知道中國的功夫有這麼偉大。師父的師父是中國武術界的名人,也是受中國政府補助的非物質文化繼承人,也沒告訴過他。或許真如老師所說的,世上沒幾人懂功夫的真意。師父也要了氣功中心的網址,希望這小小的種子能在彼岸發芽。
我的太極動作一直很僵硬,到這兩三年才鬆下來。老師說我現在,才算是真的開始學太極。曾想過,如果我用同樣的心力,努力去畫畫,現在我可能是畫家張小千。如果我用同樣的付出去拉大堤琴,現在我可能是音樂家馬油油。我若認真學做菜,現在可能是阿g師。但我現在什麼也不是,但沒關係,我還是我,這更顯得我們所學的功夫是多麼難能可貴。現在對我來說,只要盡力去改好一個動作,就如同翻過一座山峰般開心,是一次次自我的超越,即使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我也很高興現在才算開始學,因為將有更多的風景,更多的精彩在等著。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找到自己心中那片清澈,湛藍,映著雪白聖山的湖水,我的香格里拉。
TO BE OR NOT TO BE 不是打或不打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繼續走下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