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鍛鍊心得

學員:陳先生

緣起

 三年多前有感於自己身體狀況走下坡,經由朋友介紹來到台北教室學習氣功。開始的時候,對於氣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為之前看過不少報導與介紹,但因未曾親身經歷,因此總覺得遙不可及。在學習氣功一段時間後,漸漸感覺到氣的存在,自己也逐漸感受到練氣對身體的幫助,每一次的練功就有如電瓶充電般的運轉,自己的身體也慢慢好轉。練氣的過程比較屬於個人,練得好與壞自己是很難給予客觀的評斷。

 去年三月在師姐的鼓勵下進入功夫班,原本的想法是希望能給自己一個挑戰,提升自己的承受力。因為從小個性上較為內向沉靜,不喜歡衝突,自知反應、速度與爆發力都不好,偏好緩和運動。但在教室聽過幾次老師談到古人文武兼備,經由練氣與六經六藝薰陶,才具有天人合一的胸襟與氣魄,因此希望透過功夫的鍛鍊來改變自己的習性。

功夫初體驗

 第一堂上課前師姐特別提醒我要先做好體能鍛鍊,因此我花了一個月調整體能。第一次上功夫課,原本期待老師會教基本動作,但老師直接要我和師兄及師姐們對打,一下子不知該如何面對,只記得不斷被攻擊,完全無法防守。過程中,老師提醒速度可以加快,但自己有如木頭人一般行動遲緩,同時十分緊張,當天結束時已全身無力,之後整整休息了將近一週。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慢慢地身體的疲勞可以經由練氣來調整,因此身體較能負荷,同時對練氣也有幫助。

觀察與心境

 開始練習功夫,心中一直覺得反應和速度都很差,再加上氣不足,因此總覺得被打到是正常,但是老師經常提醒我們身心放鬆後能夠產生極大的觀察與反應,自己半信半疑。直到一位摯友癌症末期住院,隨著他日漸變形的身驅與脆弱的意識,心情越來越沉重。有一天,突然覺悟人的脆弱,我們必須誠實面對逆境與挑戰,當事實無法改變,就必須勇敢接受。而當天自己很平靜,對打時心中沒有喜怒哀樂的念頭,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手的動作,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與化解對手的攻勢,此時感受到老師所謂「心量大,觀察力才會大」的含意。只可惜之後又逐漸回到之前的狀態,這應該是暫時的悟,並非真正的突破。

學習放鬆

 功夫對打變化萬千,每次總覺得自己無法看清楚對手的攻勢,雖然希望能擋下對手的攻擊,但卻毫無進展。尤其遇到勁道與攻擊較強的對手,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全身僵硬,看不清對手的動作,只好加重力道與之抗衡,而這又走入惡性循環,只會使自己更緊張。在練習功夫一陣子後,經常感到背頸痠痛,請教老師後才知自己太緊張,全身緊繃,用力過度所致。在此之前,雖然老師說對打時身心必須放鬆,才能有高度的觀察力與快速的反應,但自己渾然不知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這時才有如大夢初醒,開始嘗試放鬆。

 動作的鬆似乎必須先將心放下,因為身體是受心所主導,兩者應是相輔相成。自己開始時怕被打到,容易緊張,另外也希望打到對手,所以看到空檔就見獵心喜,對打過程,心情起伏過大,身體也不由自主地越來越緊,因此反應與速度也很慢,如此一來就更會被打到。後來嘗試學習老師所說的不要有得失心,練功夫是切磋,而非以打到人為目標,因此較能以平常心看待每一次的對打,漸漸可以比以往放鬆一些,速度與反應也相對有所改善,同時手腳活動範圍似乎更寬廣了。

 這現象反映了自己深層的意識。原本自以為個性平和,無所爭亦無所求,沒有得失心,沒有恐懼心,一切隨緣,但那只是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下才能如此瀟灑。當時空背景轉換到直接且激烈的功夫對打時,最深層本能的反應來不及掩蓋,直接呈現。此時才發現真實的我,並非只在超越自我,而是為了超越對手,因此當局勢能掌握時會自我肯定,而不斷被對手打到時會感到沮喪,有了這樣得失心之後,便在意乎對打輸贏而非背後的啟示。反之,當自己調整心態把練功夫當成是修正自己缺點時,即使一直輸,心情也是平靜的。每一次上功夫課,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經由對手的提醒(攻擊),可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這是值得高興的事。

一陰一陽之謂道

 功夫對打時,如何把握攻防的平衡很重要,只攻不守會使自己曝露危險,只守不攻則過於保守。自己在開始階段較被動,只會等對手進攻後再去攔截,但因觀察與反應不及,因此完全無法對抗。後來漸漸學會如何進攻,因為進攻比起防守似乎更直接,而且主動權在自己,較容易有成就感,同時也常以進攻來掩飾防守的不足。後來老師一再提醒必須要先守好再攻,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因而修正自己的態度,將較多注意力放在防守上。

 對打的過程是不斷在攻守之間轉換,也是老師所謂的攻守合一,必須守中帶攻或攻中帶守,這也是現階段自己的一項課題。因為當自己在防守過程看到對手的空檔出現時,會不自主地全部觀察集中在對手的空檔,因而全心進攻而忘了攻中帶守,結果是互打一拳。這也反映了本性,在生活中看到機會出現時,往往會忘了背後隱藏的風險而全力追逐,結果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心氣合一

 功夫對打的過程中,老師經常提到我的問題在無法進行綿密攻守,通常只有兩到三個獨立動作後停止,無法形成強大的勢來掌握全場,反而是在承接對手連串攻擊時,疲於奔命。動作的連貫必須有氣的配合,當內氣蓄積足夠時,可產生強大的外勁,自己目前氣不足,能柔未能剛,不易在接觸瞬間凝聚氣勁,因此攻防上只能維持幾個動作就必須重新再來。另一方面,個性使然,每次都是先試探性出拳或防守,等待對手出現空檔才切入,因此動作較為被動且不連續,雖然出手失敗的機會少一些,但也失去許多可能的機會。這也反應自己心態是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沒有把握的事,如何做到老師所提的心氣合一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感恩

 學習功夫並非我人生規劃的道路,在老師與師姐鼓勵下,走入這過去只在武俠小說才會看到的世界,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虛幻世界。神秘面紗的背後,沒有華麗的動作,只有紮實的練習。從功夫對打過程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必須誠實以對,坦然接受,才能逐步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性。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漸漸體會老師所說的少林以武為禪的意義。

 過程中,感謝老師每次上完功夫課,都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問題,同時示範各式各樣的動作,特別是週六下午經常播放對打影片,讓我們可以由旁觀者角度看影片中的自我,更加清楚問題所在。另外師兄師姐們無私的經驗分享與指導,對我在功夫學習上有很大的鼓舞與幫助。在此謹獻上個人最誠摯的謝意給老師與所有功夫班的師兄師姐們。(2010.12.2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