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自身,讓內在具備儒家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外在能夠展現道家老莊與外界相合齊一的能力?

外儒內道

鍾老師:儒家堅毅的精神和道家老莊的齊物逍遙,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在中國文化裡,儒道實際上是相互融合的。許多人在學習西方哲學、文學、歷史文化時,往往以分析的方式將中國的學問分開,然而,中國的學問是一個整體,儒和道都源於易經,易經是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其本質相同,只是走向不同而已。儒家注重集中,以克己復禮,守仁彰義,善養浩然正氣,擴張四端,趨善承德,以仁為己任,不以生害仁,成仁取義的大人心胸氣度,取丹心照汗青俠之大者的外王世界。而道家則強調放鬆,以空無虛靜放下人心種種之所執,涵養靈明慧氣,築鯤實無為之基,擴鵬飛萬里無限空間,入蝶化齊物之境,為無為,證嚮古今,來往上下四方,不為所困的內聖之顛。但兩者本應融合在一起,內聖外王原為太極根本之道,只是後來的學者將其分開。因此,將儒和道合而為一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易化儒道

 易經中的象術數理,包括了一切事物,其中象指圖形、空間和能量;術指一切有為法的規範和指南;數則是其中運作的方法,透過八卦和重卦的方式進行不同的推敲和體會;理即事物根本道理和物象變化原則。易經的最重要道理在於「變」,易數是一陰一陽,爻分上爻和下爻,由不同的陰陽重爻組成,代表著不同的轉變,六十四卦來去往復,無窮無盡。有人提到除了八卦還有九卦,但其實八卦已經涵蓋了所有的事物,九卦則不在此討論。易經中最根本的元素只有兩個,即一陰一陽,如果從爻卦來看,乾卦代表儒家,坤卦代表道家,乾坤兩卦是易經中最重要的卦,也是儒和道的象徵。乾取天象,坤取地象,人不能單取天象而忽略地象,乾坤合道,道法陰陽,陰陽為太極之徵,太極共兩儀,動生四象、八卦,變化便無窮無盡。此間一切皆為能變,儒道兩家分屬陽陰,合陰陽得全德。儒主承擔面對,道主心齋相忘,落實在功夫上為下實上虛,得虛實之道者,功夫便至極極至處,人生便入遊刃有餘,無入不自得之境。

乾儒坤道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取向不同,乾卦中講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坤卦中講述「履霜,堅冰至」、「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的思想強調凝聚和包容,讓萬物在和諧中自然而然地聚合。相比之下,儒家的思想更加激勵人心,如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充沛天地之間,沛然莫之能禦」。儒家認為君子最重要的任務是承擔責任,因此「君子不重則不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要有恆心,不斷地追求仁義禮智,直到最後一口氣。

儒道致用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雖然推崇仁義禮智,但卻未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即使在漢朝,文帝、景帝等統治者也沒有採納儒家思想,而是更多地倚重道家思想。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家才得到廣泛的應用,但這是因為漢武帝需要儒家的思想來提高人民的素質,以應對匈奴的威脅。漢武帝罷黜百家,不是單純利用儒家來騙讀書人,而是在特定的時期,利用儒家思想來推動國家發展。在那個時期,匈奴不斷威脅漢朝,漢朝必須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才,以應對國家的需要。因此,儒家思想成為了那個時期的榜樣,許多士人學者將孔子孟子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以幫助漢朝打造出一個繁榮強大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儒家的六藝學說和任重道遠、浩然正氣的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入出其外

 六藝並不是只應用於強化民族、強化種族或戰爭等方面,它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心靈文化的超越。當然,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六藝確實可以用於戰爭,因為儒家重視「士為知己者死」的氣節。但道家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是沒有用場。儒家的浩然正氣雖然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孟子和孔子的境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辛苦的。即使我們力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每天還是會煩惱、矛盾、缺陷和痛苦。這條路確實不好走,除非你真的像孟子那樣善養浩然正氣到沛然莫之能禦。否則,稍微練得不夠,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渾身不對勁。這時,老莊的道家哲學可以給你更大的世界觀。

德合無疆

 剛才提到,老莊講究坤卦,可能讓大家感到困惑。因為老莊的哲學涉及到逍遙遊、齊物論等很高深的境界,但他也講到坤卦,這是因為坤卦關注的是真實面向。坤卦講的是不爭,只是變成冰塊而已,不想、無想就變成冰塊,也就是放下。一般人放不下,是因為變不了冰塊。當我們的意識、自我可以變成冰塊,履霜堅冰至,直方大,慢慢就可以沉下去,沉到最後就坤厚載物德合無彊。到達這種境界,意思是:所有東西我都能接受,而且是正面的接受。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的接受是「沒辦法了,只好接受」,這種心態完全不同。忍辱接受、勉強接受都是沒有放下。但道家講的是變成堅冰,也就是心裡面沒有五蘊五毒、沒有罣礙、沒有自己的想法。當我沒有我的想法時,就跟天地齊一了。現代有很多3C產品,例如手機、電腦、筆電、網路和虛擬遊戲等,看似很厲害,但當大自然稍微變化一下,我們就受不了,太熱、太冷、個人煩惱等種種壓力,科技文明的壓力越大,我們承受各種瑣碎的影響就越大。本來就很瑣碎了,由於太多就密不透風,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潛意識被壓住,必須工作、生活、做事等等。這不是很辛苦嗎?

以氣之仙

 老莊這類人是修煉高手,被視為接近仙的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虛其心,實其腹」,顯示他也是一位熟練的氣功修煉者。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要吃飽一點,或是閱讀更多的書籍,也不是指詩書滿腹,而是指要注重氣的修煉。透過氣的修煉,心便能夠虛靜下來。莊子則是提出了「勿聽之以耳」的觀點。我們經常在聽的時候用耳朵去聆聽,並且隨時保持警覺,像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哪一方會勝利、拜登在做什麼、烏克蘭的情況如何等等。這種聆聽方式容易讓情緒起伏不定。因此,莊子提出了「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的觀點。然而,用心去聆聽也有問題。有些人會用感覺、超感覺或認知去判斷事物,但這只是自己的一些想像,與事實相去甚遠。因此,莊子接著說:「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他認為「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聽之以氣的意思是,讓思想和感覺都放下,讓身體自然地接收訊息,這樣就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透過觀察和解讀,才能接近真相,因為「唯道集虛」。當我們進入氣的狀態時,就能達到虛靜的狀態。只有氣和虛是同一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我們就能進入道的境界。

無所不為

  老子和莊子都在談論氣,表明他們是經過深入修煉才能講出如此超脫物質的境界。在《逍遙遊》中,提到鯤變成鵬,魚變成鳥,這是一種物化的概念,物化指的是能量的轉變。鯤和鵬都是概念,世間萬物皆空。現今的物質世界以及我們的情緒、慾望等都是虛假的,對於我們的生命沒有太大的價值。進入虛的世界,會發現萬物皆空。透過氣的修煉,能進入虛無的狀態。在虛無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念頭和執著,進而練就虛無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可以無為而無所不為,對所有事情能夠掌握得宜。因為進入虛無的世界,無所不為,無即是有。但是,若無法透過氣的修煉走進無的狀態,就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和運用。進入虛無的狀態後,可以專注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就是道家和儒家合一的境界。

誠之所衷

 一般人認為要用儒家的精神去做很辛苦,因為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純粹使用道家的方法似乎難以實踐,因為「為無為」似乎不太容易,「聽之以氣」也不容易體會。如果把儒家和道家的理念合在一起,就像陰陽的結合形成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於無窮。其中最重要的結合點是「誠」,要「虛其心,實甚腹」,沒有誠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常常把誠當作一個很費力執著和認真的東西,實際上誠是最真實、最真心、最真誠的動力,禪宗稱之為「自性」。如如自性,不做分別,就是中庸裡的「誠」。誠意正心就回到初心,能夠誠意正心,就能夠做到知止,然後進入純粹的定,定、靜、安、慮、得。整個過程是道家要人進入虛無狀態的一個過程。這樣儒道兩家的理念就結合在一起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聽起來像是道家打坐修道的方法,但實際上是儒家的法門。道家其實也是用同樣的方法走進去的,只是不強調而已。因為儒家和道家都源自於易經,所以兩者所講的氣其實是一樣的,只是進入氣的方法不同而已。

誠正本初

 為什麼誠很重要?中庸裡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率性是跟隨自己的本性,需要透過學習來修練。當我們逐漸深入瞭解時,會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慎獨」,《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是儒家修練的一部分,「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體會儒家所講的「人心惟危」,人心是複雜且變化多端的。而「道心惟微」,則是極為微妙的,可以體察人心的變化。要「惟精惟一」,就是誠意正心的誠,保持本心,也就是初心,才能打開自根自性。

至命逍遙

 儒家強調「盡性至命」,透過六藝氣功和功夫的鍛練,擴展和充實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天地相通,領悟天地自然的真諦,釋放強大的生命能量,從而能夠解決各種問題。練功夫的目的是什麼?在面對任何對手時,我們需要具備儒家所提倡的「沛然莫之能禦,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態,去展現自己的實力。缺乏這種心態,動作就無法完美展現。我們需要同時具備沛然莫之能禦的氣度和極度專注的能力,然而過度的專注可能會局限我們的動作,因此我們需要具備逍遙自在的境界,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實現。

不明之功

 《莊子》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任國有個人打算去北海捕捉大魚,於是準備了一條又粗又長的大繩子,加上一個巨大的鉤子,並將九條牛綁在一起當魚餌。最後,他把魚鉤放在北海口,經過數年,卻始終沒有魚上鉤。眾人都認為他神經有問題,不可能有魚上鉤。然而,幾年之後,一條比山海還要大的魚上鉤了。魚在水中掙扎,引起了巨大的漩渦,就像海嘯一樣,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因為鉤子太強大,繩子太粗了。這人把魚拖回來後,將魚切塊,用鹽醃製,分成好幾十萬份送給大家。其他人聽到這個消息,也想去北海釣大魚,於是紛紛帶著魚竿前往北海,但卻釣到小魚或者一無所獲。這告訴我們,當我們要做某件事情時,必須像這個宋人一樣做好充分的準備,有足夠強大的魚竿和等待足夠長的時間,才有可能收獲豐碩。如果你拿著小魚竿釣大魚,那是不可能的。

氣之大功

 練氣和練功夫跟釣大魚是類似的,只練兩下就想要有神奇的作用,如果真有神奇作用也是一下子就不見了。要讓收穫是紮實的,就必須把步驟變得更沉穩、更堅毅、更長遠,所產生的作用就會受益無窮。準備魚鉤本身就是一種誠的表現,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功夫可以淬鍊我們的心靈體魄、精神氣魄,練氣可以讓我們裡面的能量更沉穩、更踏實,兩者相輔相成。練氣屬於道家中的一種不斷含藏的力量,而功夫則像儒家中的遊俠行走江湖,行道天下。唯有兩者足夠結合,才能展現出精彩的效果。

虛以待物

 人的問題在於我們都有不同的缺陷,有不足的地方,練氣和功夫就是要提醒我們不斷地從修練中彌補我們的缺陷。有些人強調精神上的修煉,如佛家,精神上的修練沒有錯,但它有不足之處。莊子提到,古時有一個很會修煉精神的人,70歲看起來還像個小孩子,但不幸碰到山裡的野獸,就被野獸吃了。莊子的意思是,當你只注重心靈方面,而忽略了身體的部分,就會有很多缺陷沒有得到補足。如果能文武並修,讓精神世界和身體力行的世界合一,你的精神層次會更高,遇到猛獸時,你會有方法去躲避或是對抗它,你的警覺性也會更高,便可避開許多危險。人生處在天地之間,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當你的動能不足時,只有精神能量的話,往往無法應對狀況。當你的動能充沛時,功夫就是動能,就很容易面對各種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當我們看到儒道就像乾坤天地一樣,虛實陰陽本為一體,只有地沒有天,萬物便不能生長,只有天沒有地,一切便僅歸寂空虛無而了無生機。儒道本為易之變和化生,一切有情眾生亦作如是想。 (2023.03.04)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