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化時程緩慢,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所處環境原本變化不快,但由於人的大腦發達能建構想像世界進行合作,社會急速發展,人為環境不但破壞自然,連人自身都來不及適應,沮喪、憂鬱等心理問題接踵而至,如何調適?

異於禽獸

鍾老師:生物演化經由天擇,適者生存,能留存至今的物種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環境適應問題,但人類除外,人類生存靠的不是個體而是群體,而且是極大規模的群體,身體虛弱、適應環境能力不佳的個體一樣可以存活,甚至可以長壽,只是會活得很辛苦。人類文明在進展過程中不斷製造取巧機制使人逐漸偏離自然軌跡,近幾百年來的西方科學發展尤其明顯,往好的方面說是為了製造幸福,不好的方面則是讓人變得更取巧、更投機,凡事求方便,許多人就不願意努力,願意努力的心也靜不下來學習。方便雖然可以省下時間做有意義或真心想做的事,但諸多方便加在一起,時間並沒有省下,只有更忙碌而已。現在人手一機,隨時冒出一堆東西來打斷正在進行的工作、讀書、開車、用餐、睡眠,社群24小時連通世界各地,時時有事進來,已讀還不能不回,每個都要反應、要處理,一刻都不得安寧,人忙心亡也就沒有自己。孟子說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須如舜般「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今天人們已經連宣導或教授仁義往善處行之心都沒有,遑論依天道而行仁義,現代人都變成科技所役,產品所拘,文明所迷的無「心」之人。

跌坐起來

 王陽明說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人若要異於禽獸,有兩造須同時來做的行動,一是有狀況時,如王陽明之「要接受跌倒的樣子,而不要欺人未曾!」二是遭一蹶跌,起來便走;如孔子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行健同時包含反省奮起兩個動作,即孟子之行仁義(反省),及由仁義行(行健)的行為在內,也就是陰陽同體的概念。古時候物質不發達,工具不多,連路好走的也沒幾條,可人卻從崎嶇爛路、篳路藍縷中跌倒再站起來,成就今人難以跨越的心靈境界。因為以前沒有方便的工具,能做的事有限,但慢慢做,心比較定,也較能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反覆多做,改正錯誤,熟能生巧,一門深入普遍承載。古人讀六經習六藝,創造時空,創造歷史,創造生命價值,創造古往今來,一切都在自己手上。現在我們的一切都在手機上,跑不快,沒力氣,身手不敏,不像古人會打獵覓食、築屋、編織、縫製衣服仍可以生存,但兩手幾乎退化到只能滑手機,把古人的智慧都丟光了。生命的價值在於能發揮所長,接受缺失,調整提升,進而創造自身獨有且對他人有益的東西,畫一幅動人的畫,彈一首扣人心弦的曲子,寫一篇發人省思的文章,打一場「克己復禮」的功夫,而克己就是反省調整自己的心態,復禮就是做出反省後應有進退應對改善身心之道。不是如川普一切都要贏的心態,而是自反而縮,透過自身努力,不斷提升,過程中遇到重重難關一一克服,如王陽明所言:「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川普就是不明美國其實已跌倒了,卻用損人損己的貿易戰欺人法子,如穿上「國王新衣」而不知,卻不斷問人我的衣服(政策)漂亮嗎一樣可笑!功夫就是反覆琢磨,損之又損,不斷接受自己的錯,調整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假裝沒有狀況,沒有失敗,沒有錯誤,反而是有過即改,乃至反躬自省,達樂莫大焉之境。在不同關卡裡不斷突破,彰顯更高的生命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真實又有意義。

聽雨僧廬

 現代生活有各種便利工具代勞,身體活動越來越少,肩頸酸痛、腰椎毛病越來越多,人活著不動很難不沮喪、憂鬱,因為我們的身體構造和兩萬年前的狩獵採集人類沒有太大差別,這樣的身體是演化來在荒郊野地打獵採果覓食,而不是坐辦公桌吹冷氣滑手機,因此發達國家從全民健康的角度鼓勵人們多運動,跑步、游泳、上健身房、參與風帆活動等讓人有感覺的運動。有運動比完全不運動好,可是這些運動或活動,從中國古人的修身角度來看還是有所不足,因為運動只是活動身體,對提升生命沒有多大助益,運動在古人來講等於勞動,唯有透過六藝才能讓生命高度提升。為什麼運動不能取代六藝?射箭、騎馬看起來不是跟運動差不多嗎?表面看差別不大,內在要求卻是大不同。六藝裡最核心的射和御,射箭也好,騎馬或掌控馬車也好,身心都需要高度集中,定靶射箭還容易一點,移動射箭就難了,不定方向飛靶那就更難了,當然不管定靶或飛靶,透過運動方式不斷練習,還是可以練成的,只不過中靶對中國古人來說並非主要目標,孔子他們射箭講求不破蒙皮,這比迅猛穿靶要難多了。可要達到此境,先要打開人心,若未見心,便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尤有進者,「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未若「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此等層層轉進的心境,從爭意氣,闖江湖,到回首燭前,點滴訴「青冥」!

雲在青天

  西方運動強調身體上的極致表現,儘可能增強和超越。東方則把運動提升至藝,幾近於道的層次,如射箭不但講求不破蒙皮,還有相應的禮儀,射箭之前大家先喝一杯,聊一聊生活體悟,交換學養,之後才表演射箭,展現最高的生命內涵。箭射中靶心又不射穿蒙皮是非常難的,雙手必須有足夠的柔勁,很顯然需要練氣才有辦法做到,所以孔子他們有一套修身練氣法門,其心法記在《大學》和《中庸》裡。箭射能不破蒙皮,就是《大學》裡「止」的功夫,「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是道德口號,也不是思想主張,而是真修實練按部就班的修身法門,定了之後,進入靜,進入安,進入慮,最後自然呈現,整個過程都和練氣,也和控制自己,以達到自我完成的目的有關。許多人以為定靜安慮便有所得,其實是知其不一定得然後有得,唐節度使李翱問道葯山禪師,李受啟蒙感念寫下「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知止便已是得;但陸游講述「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破蒙皮可說是孟子的「可以予可以不予」的功夫,其拿捏存乎一心,其成不過篤行!

火盡燈傳

 氣要怎麼練才練得好?現代人搞不清眾家門派如何入手,其實法門都從築基開始,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文就說明白:「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這是當時的練氣心法。氣下不下得去,沉不沉得了,很重要,同學們來教室裡練氣,我都會提醒大家要力貫腰腿,氣納丹田,沉腰聚馬,就是要把深、蓄的基礎打穩,之後才能伸,伸則下,不斷練習,思緒慢慢就會穩下來,人比較不浮躁;反之,力下不去,氣沉不了,心緒浮動,人就會浮躁。心緒要定、要靜,必須透過練氣才有辦法,只是打坐觀想很難讓心靜下來,打坐觀想只會越觀越奇怪,心更浮動,因為氣不沉。儒家的練氣方法,是透過整個身體的導引加上呼吸吐納,練出丹氣,發爐灌脈,使拙火盡而燈傳,最後達到吐故納新,才有辦法將念轉化掉。念是我們大腦思維意識的運轉,腦波隨時閃來閃去,透過吐納導引讓身體裡面的氣高度集中之後,流暢度增加,力慢慢可以下沉,良好作用就會產生。

深蓄而伸

 深、蓄、伸,每個階段都需要時間,急不得。同學們剛開始練功都想要知道一些解釋,練氣有什麼好處?練多久才會見效?這個動作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因為大家早已習慣現代教育的理解式學習,不理解就學不下去,不弄清楚心裡會一直想著,越想越疑就沒有信心,或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或因為老師沒有在動作上多做解釋,或是看到練氣動作平平沒什麼神奇的,之後就不練了。能夠留下來持續練的同學,有的抱持好奇心理,有的是真心想學習,有的則是尋遍各種方法都治不了他的病只好姑且一試,不管原先的目的如何,願意靜下心來練,過了深、蓄、伸的階段,慢慢就會發覺身體有一些好的轉變,不多想,止的作用慢慢就出來,不求,氣慢慢就下得去。心是腦波的能量,氣是身體的能量,兩種能量交會,當氣向下沉時,元氣就會出來。

蓄而復命

 蓄則伸,氣沒積蓄到一個程度是不會伸的,伸也有生的意思,生出元氣,補先天的不足,將元氣一點一點補回來。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持續地練,不斷產生元氣,萌發更大能量形成身體可以運轉的先天氣,這是小時候就有的,消失一陣之後,依靠後天的修練,慢慢的又回來了。先天氣能回來,身體便能復命善性,進而達到「天命之謂性」的本然狀態,歸根復命之後,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便入「率性之謂道」之境,身體就會依循道的軌跡率性運轉,萌則長,所生的力量就可以發揮作用。這整個過程跟易經的乾卦六爻一樣要經過那麼多程序才能有所得,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夕惕若厲,或躍在淵,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沒有第一階段的潛龍勿用蓄勢待發讓力量往下,就不會有後面的運轉,奧妙的生命力量就不會出現。現代人習慣用邏輯思維解釋一切,不相信古人這套練功方法,只當是武俠小說或仙俠小說裡的東西,只能說現代科學讓人變蠢了。

心猿之控

 氣練好才能把心、氣、意念和行動連結在一塊,這時才有辦法進行射和御。掌控馬匹、馬車,表面是馬,其實指心猿意馬,掌控那匹馬或馬車,實際上是掌控自己,開車和掌控馬車類似,當你的身心沒辦法完全進入一種高度整合的狀態時,開車很容易生意外。孔子他們透過這些修練讓生命不斷提升,日新又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士大夫因此產生一種接近神人或超人的不可思議狀態,譬如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六十多歲還能帶兵遠征;投筆從戎的班超,把筆一丟闖西域當將軍去;因為他們都練氣,才能隨時穿越文武之間。

不是蓬蒿

 古代的六藝是一種文武整合的訓練,但現代社會強調專才,武是武,文是文,分得清清楚楚,會運動的不讀書,會讀書的不運動,整天坐著,直到感覺腰酸背痛、身體虛弱或體態走樣,才趕快挑個運動來做,跑跑步或到健身房舉重練肌力。運動只是反應在體能、體態上,對大腦運作沒什麼幫助,腦力不會因此增強,而且運動後需要休息,身體若沒調適好,反而會引發一些狀況。練功就不是,練功之後大腦的運化力量會比以前強,眼界會更寬廣遠大,洞察力會增強,最重要的,古人這套練功法門可以用來適應各種環境,哪怕以後滿街都是AI機器人也不會感到有壓力。李白說過「我等不是蓬蒿人!」這種心胸氣度,就是最好的盡心養性的功夫,善養吾浩然正氣,沛然莫之能禦,充沛天地間,這等誠其本心以養正的功夫,人間越益難聞,可惜現在有這功夫的人極少,中國幾千年來的氣功傳統就快要失傳了。(  2018.08.31)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