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對峙時常有念頭出現,如何讓這一念合於「存乎一心」?

氣度一心

鍾老師:天地力場星移運接,相互振盪,做就人間多少不平事;氣候遽變,山移地動,颱風洪水,乾旱連綿赤地千里,人隨大地氣節流轉不能自已,小則人心浮動情緒難控、社會動盪;大則國與國相爭、大規模毀滅性戰爭發生,便是生靈塗炭,人自作孽,不管是宇宙天地節氣天候,人心起動,國際互鬥,其結果好壞,其實都與人心大小、氣度雅量多寡有絕對關聯。唐時中興大將郭子儀之子對升平公主老婆出言不遜,郭恐禍及滅族,遂綑其子見代宗請罪;又郭子儀老時,回紇部眾來犯,他並沒起兵力抗,只屯兵十里外,帶數部眾去面見回紇舊識,把酒言歡,化干戈為玉帛,這都不是郭子儀沒有反抗和駕馭之力,他有的是隨緣起信,轉心歸真,取輕棄重,存乎一心的氣度和精神。郭子儀是既能攻更能守,因有克敵能耐,故示之以「柔」而不攻,懂處事做人之道,能克己復禮,不求一己之勝負,但求面對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這種捨我其誰的一心難得!

緣隨念起

 功夫對峙有機緣出現時,我們的心會察覺,也就是初心起動,再經過判斷,之後做出拳腳反應,這過程極為短暫。從初心起動到拳腳反應,其間可能還有其他念頭出現,譬如對手這一拳很強,我得用更大的力才抗得住;聽老師說防守很重要,我就練習防守,不管對方做什麼動作絕不進攻;先不動聲色,等他衝過來再強力送上一拳。當出現的念頭越多,或在念頭上停留的時間越長,或將念頭擴充繼續想下去,那都不能合於「存乎一心」。

未存初心

 察覺對方要出拳,與常人感念事情要發生,這時初心起了,原本只要跟著初心做判斷和反應即可。但功夫修養水平還沒到位的人看到對方要出拳,心就急了,接著去感覺,便出現「這拳會很猛」的念頭,心就更加慌了,於是決定「要用更大的力」,結果硬碰硬,力氣沒對方大就敗了。或是主動出擊,連續做幾個動作後出拳,不料拳打不準,到快要接近對方的臉時初心已察覺,知道同學切磋不應傷及對手此時該收手,但同時間「他剛才重擊了我」的念頭出現,於是拳頭就不依初心指示繼續前去,之後才發現傷了對手而懊悔不已。做人做事,不依事難易察,理未易明,只管一己感受,如此「多心」自然不能合於「存乎一心」。

神乎其技

  「存乎一心」須經過很長時間的錘鍊、磨練,對事物的整體狀況了然於胸,有任何風吹草動皆能立即呼應。正如岳飛或王陽明帶兵打仗都是存乎一心,他們熟諳兵法的基本道理,將相關的人事物、地形、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掌握在手,隨時調配素材。帶兵打仗跟做菜一樣,好的廚師懂得調配食材,適材適性將最好味道以最自然的狀態呈現,便能吸引人的味蕾,成就美味餐點的特性。兵法的道理相同,如何將那些小兵變成有用的人,把不同的人賦予合適的任務,以不同的訓練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從不會打仗到會打仗,經過各種不同的淬煉,長時間的學習,強大的戰力如戰國名將龐涓所率的特種兵魏武卒、漢時霍去病部虎豹騎等才會出現。

拳兵同心

 岳飛創岳家拳,即形意拳,形意把式易練,卻不易練好,練到真處,不知其形只知其意,拳法自存乎一心。岳飛研讀兵法,讀到有所體會後就不依兵法來行事,而依自己的體會來行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也創太祖長拳,拳法是太極的前身,長拳圓打抖崩,也是拳隨意發,步隨心動,打來存乎一心!太祖打仗也不依兵法來打,他依自己的經驗,也是存乎一心的。宋太宗就不一樣,宋太宗不是武人出身,沒學過兵法,所以用了一堆歷代前人用過的陣法,要將士們背熟陣法。陣法有沒有用,要看面對對手時是否調配得當,調配不當就未必有勝算。很多人覺得存乎一心很難體會,其實跟炒菜一樣,會炒的隨便什麼食材都能炒出好味道,不會炒的人再好的食材也炒不出好味道來。功夫水平高的人隨便做個動作都能有效控對手,這就是存乎一心。

磨煉之心

 存乎一心雖用於瞬間,但其養成卻需長久蘊釀,蘊釀到滾瓜爛熟,蘊釀到隨手捻來、捻花微笑,蘊釀到神乎其技、迎刃而解,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起起落落。無起就無落,無落就無起,有勝有負是必然的,太在意勝負輸贏,在情緒中學習就很難學得好。俗語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從常事中學習就能學到很多東西。能否在剎那間把動作做好,能否瞬間出擊控制對手,都是存乎一心的事。同學們在功夫對峙時,由於心性未定,隨時有念頭出現,若不能掌握存乎一心的精神,也就是不能「克己復禮」,明知這一拳該收手卻偏不收手,想讓動作持續運轉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便無法將一念之間的念處理好,反倒給這一念帶著走。

依心起性

 存乎一心其實就是依本心(本來面目)運作,本心就是自性,自性如如,一心不動擺在那邊,待機緣出現時直接反應。可是我們常常不理會自性,不了解自己的真面目,總是用自己的意識和執著去想事情。當有機緣出現,我們習慣用意識心去算計、解讀、分別,往往都是誤判,之後由於身體與本心無法相應便愣在那裡,就被打了。當我們的本心和瞬間發生的機緣能直接相應,便可順手捻來控制狀況。自性呈現需要下長久的功夫,自性如明鏡,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蒙塵的鏡面要擦拭很久才擦得乾淨,才能物來則照,物去不留。

太過老成

 初心如嬰兒心,和本來面目相應,初心驟生不帶機巧奇想,是最真純樸實的緣起,與本心相照已成圓頓之境,一陰一陽成就一個太極,無比力量於焉生矣。可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真面目,看不到自性,更不了解我們的初心,初心起變,瞬間為蜂擁而出的念頭蓋過,便不了解曾生之兒心,只因我們的心都變得太老成,太執著了!老子說,我們的心應該像嬰兒般的柔軟,不存預想心思做選擇,只是單純地學習,只管去行、去做,生命就會不斷地前進,不斷地向上。可當我們不停地計較、選擇,有種種分別時,那就不是童心,我們的心智活動就不可能對應到自己的本心。

見乎自己

 心智活動能與本心整合,生命就會開始往上提昇,達到更高、更大的境界,此時不管做任何事都可隨手捻來。正如庖丁解牛,剛開始怎麼砍都不順手,砍到許多把刀都爛了,可越砍越順,到最後一刀下去,迎刃而解。那都是要不斷地下功夫,關鍵是一步步將執著去掉。庖丁解牛不純是因為熟能生巧,而是心裡沒有執著,像嬰兒一樣,沒有既定的想法,沒有計較的心,嬰兒的學習不是為了什麼才去學,而是生命使然。嬰兒的學習當然會有錯誤,可它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很快就學會。成人的學習緩慢,是因為執著太多,分別太多,想法太多,經不起挫敗,和不能面對自己。

柔心難得

 能「專氣致柔」如嬰兒般的柔順,就什麼都能夠吸收,包括所有對我們有益的能量。有此做為前鋒,我們看待外界事物就不會專挑壞的、負面的、陰暗的、邪惡的、不好的那面來看,人生因此掃去大半陰霾變得更加光明。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很危險,因為真實世界是很恐怖的。正因為人生困難、問題重重,我們才更需要有嬰兒的光明無畏之心,才會覺得人生有希望。生命是從重重狀況中走走跌跌建立起來的,把跌跤當常事不以為意,就不會覺得氣餒、挫敗。痛苦、煩惱、心惱,那是一種感覺,算計越多感覺越強烈,沒有算計就不會去感覺。整天罵這罵那,覺得所有事情都糟糕透了,如此專挑負面的看,狀況只會越來越糟糕。不去感覺,雖然狀況依然存在,但至少不受它影響,就可以活得快樂。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的態度,見證慈悲喜捨悠悠法心面對濤濤苦海,吃苦若甜,因而見道。

初心難求

 功夫習練,拳來腳往,雖有既定想法,唯隨時都可能有初心起動,可大部分人的既定想法,遇事時就變得很不順暢。剎那看到機會,念頭起動,覺得有問題,手就縮了。不像嬰兒看到火照樣伸出手,直到燒痛了才哀叫縮回。當然不是要像嬰兒隨意伸手出去被人打的做法,而是態度要像嬰兒,對所有狀況都接受,沒有預設的想法,該怎麼應對是經過本心決斷,而不是由意識心決定。本心經由長期錘鍊下來的觀察力和智慧及種種考量,達到最大的承擔和負載時,自會在關鍵時決定要不要繼續運轉。面對對手時,剎那間一個動作出去可以將對方控制住,一定是沒有多餘想法才做得到,有想法,意識心運作,就會有考量和盤算,便來不及反應。心動了會多個思索迴路,時間雖短,只多個零點幾秒,但起手就慢了。當我們是以本心來應付狀況,本心和初心結合,生命成一個整體,就會產生高明執中的觀察和運作能力。

本初一體

 防即是攻,攻即是防,攻防本為一體,無所謂攻或防,強調攻或防是因為大家在攻時不顧防,防時不顧攻。防得好是因為有攻的能力,同樣的,能攻進去是因為防得好。攻防都能兼顧就不需要再分別攻或防,不要在意勝或敗,動作才會自由。否則念頭一起,想攻或守卻未定,動作就不自由了。人有很多執著想法,什麼狀況下要出什麼招,事先想好、設定好一堆規矩、模式、套路,結果自困籠中。如希臘神話中的一座迷宮,裡面有很多金銀財寶,但同時住著一隻怪物,挖寶的人必須躲過怪物才能拿到寶物,否則就會被怪物吃掉。可是每個進去迷宮的人不管怎麼走都會遇到怪物,好不容易閃開怪物,再換一條路走,還是遇到怪物,條條都是絕境,找不到路子,因為滿腦子都是貪念執著。 

不知有心

 執著的挖寶人找不到出路,得不到生機。換做嬰兒就不同了,嬰兒不管有沒有危險、有沒有怪物都照樣走過法。因為嬰兒跟隨初心的指引,有真正的心眼,就有看到去路的可能。接著是本心的問題,而運作模式也就是手段更要柔韌如嬰兒,一剛一柔,剛柔並濟,那就無入而不自得,無心入無隙,明明看不到空間卻走得進去,功夫便更上一層。

方見本心

 不知有本心就找不到本心,知有本心不見得見到本心,見到本心卻不認本心,識了本心要忘了本心,認了本心要去了本心,才能得到本心。三毛一意追求浪漫之愛,見到浪漫之愛會疑不是真愛,走進浪漫之境反而不見浪漫,得到肯定反而懷疑成就,擁有真愛卻疑是夢般剎那間煙滅,《滾滾紅塵》得各項金馬大獎獨缺最佳編劇,或因而拜別人間,這其中與見而不識,入而未得,識了須忘,認了要捨,方能得本心一般,真愛、理想、生命意義也將如是觀,唯存乎一心方見本心!(2016.06.17)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