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戲劇在人性糾葛上的描繪常以戳破謊言、擊滅幻象、結束性命為收場,衝突感很強。中國戲劇如何描繪人性糾葛?其理為何?和功夫對峙時的化解之道是否相通?

中靈西實

鍾老師:亞里斯多德創「三一律」(空間、時間和情節)以假作真,取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所著的《伊底帕斯王》為例,劇中述說殺父、娶母的皇帝最後挖掉雙眼自我放逐,面對人生中的不可測、矛盾和衝撞,凜然磅礡,直擊人性與道德的殿堂,不能自已,只能一切委諸命運;不同於中國戲劇,即便人生悲歡離合、選擇不從人願,見上天弄人,中國文學境界走向,卻重冬盡雪融、否極泰來、水窮處見看雲時、山窮無路見柳暗花明;「梁祝」中的山伯與英台歷盡種種艱苦無望,以「蝶化」方式超越昇華,與卡在死胡同的西方戲劇不同,直到「五四」後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等,受西方教育影響的左聯份子才寫出如西方劇種般帶「絕望中的洗淨」之調性。

意象牆壁

 西洋戲劇寫實,著重人物刻劃,角色性格鮮明,強調情節的重要性,如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國戲劇寫意,超然物外,得其象和其意,一切大化幻中,以虛境帶出真境,角色性格沒那麼鮮明,如崑曲名劇《牡丹亭》,箇中情境重於情節,意象強過事件,重情意之誠勝於事理法則,認為心中真樸高於道德倫理,又礙於習俗斯文不便強破之,便以移情作化,入夢見真,傳幽美勝境以為法,出汙泥廣見蓮華,斷語眾生無明,不染其境見至誠至性,蝶化夢蝶超越人執和濫情。

驚夢還魂

 杜麗娘遊園驚夢,不知情之所起,一旦夢中見歡,不能自已,生而不得寧死,死而復生遂得其真,九死還魂,未復得其不可,原來?紫嫣紅都付與斷井頹垣,驚濤駭浪不過一點紅,萬古長夜有人點燈,真情至性還得無盡煩惱磨方亮,情景如花弄影,踟躕心還真,才能驚夢還魂,這等涵養是沒功夫的人所不能解,西方沒有功夫,也解不了中國的戲和夢。虛境有夢境、仙境、俠境、靈境,《牡丹亭》裡有夢境,《蜀山傳》裡有仙境,《山中傳奇》裡有靈境,《水滸傳》裡有俠境。武俠小說裡的江湖是一種俠境,世上沒有江湖,江湖只是一種感覺。江湖中人有恩不忘,有仇必報,有俠義之心。司馬遷《史記》為刺客列傳,裡面的刺客其實是俠客,皆俱足誠信,因俠客識見膽氣和素養有異於常人之膽識、氣度和知見,其劍法為誠之精,其功夫為真之和,其心能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仗義以武犯禁,以性命履行他們的言諾,某方面是破壞,某方面卻能成就更高的生命境界。

真假虛實

  《牡丹亭》裡以夢境為軸,夢裡是假,夢醒是真,真是如此?真假只是面相不同,就存在來說,假的也是真的,假的有時甚至比真的還要真。好比功夫裡對手連續做了幾個動作,打到你面前忽然有個頓點,你以為他停了,正要出手,結果就被打了。頓點是虛的,是空的,看起來好像沒有動作,其實身體裡有相應的力量只是你看不到,由虛轉實是整組動作成敗的關鍵。虛的動作和人的靈魂深處有關,致虛之極,守靜之篤,少一點真和誠,心有所慮就做不出來。如杜麗娘和柳夢梅,即便遊園也不驚夢,在亭中小憩自不相見,如《蜀山傳》紫青雙劍,雖欲相合得碰撞,兩人若沒有誠心和真心,所作的夢也不會是美的。

意境無窮

 功夫的動作要成串、連續才會產生威力,忽強忽弱,忽剛忽柔,忽長忽短,忽真忽假,忽實忽空,忽有忽無,忽前忽後,忽左忽右,連串的動作從身體移動到步法改變,到手上運轉,整個過程一直沒停。這樣的動作用力的打法打不出來,UFC、MMA裡都是用力的打法,一下一下的打,打得再猛再快,頂多連打兩三下,而且幾乎從同個位置打出,他們無法在移動中出連拳,這兩三下嚴格說來還是切開的。連續動作有效是因為由多個面相串成,正反、動靜、有無、真假、虛實、裡外,一般人看到正面就看不到反面,看到實面就看不到虛面,只專注在一面就看不到另一面。這些動作靠什麼來串?靠氣來串,在虛實相生間切換面相,容易看出對方破綻,也能替自己解危。氣在功夫對練中,猶如音樂中不同音律、節奏、韻味、段落、調性從好的指揮和協奏中展現最大的和,跟騎馬、開車、買菜、做飯是一般的,能人我合一,天人合一,便能更進一步。

不知所起

 人每天都會作夢,夢境看似虛幻、不實,其實是生命的延伸,作夢有修復身心的作用。人生都不完美,因此有戲劇、說書、電影等。《水滸傳》一百零八條好漢,若非賣命給朝廷後被朝廷給出賣也無需上梁山,問題是上了梁山最後還是為朝廷招安,征戰南粵而亡!知識份子、俠客們很容易被賣掉,因為離不開文化體制的干擾。要脫離文化體制的干擾,就不要和它直接相應,政治議題可以談,但不要想,談完之後就將它丟掉,不想它就不會連結,不會形成罫礙。在《牡丹亭》裡,夢和人生是一體的,所以走入情之不知所起,正如拳腳在運作過程裡切換面相始終沒停,似無實有,剎時一招出手,不知所起,便掌全局。夢境是一種經過高度轉化穿透所形成的境界,能轉化穿透就能找到生命中美好的那一面,善的那一面,和陽的那一面,這就是一往情深,功夫要深就要一定程度上像武痴。《浮生六記》是真實故事,結局淒慘。《牡丹亭》以小說形式描寫真實人生的不圓滿,只能在夢裡求全。

上天然居

 戲劇裡的夢是一種真實的幻境,像《蜀山傳》裡的三元宮,人走進裡面可以看到以前的種種,舊事看似不在,其實還在,只是轉成另個面相罷了。功夫練習時,一些尋常動作看似無奇,若有杜麗娘志,牡丹亭便成了「人上天然居」,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欲尋功名富貴情愛友誼而不可得,若情深入夢,離一切相,便見亭在其中,牡丹旁落,如胡金銓的《山中傳奇》,是去抄金剛渡亡經渡人,還是透過抄經見自本性渡己?功夫可以多樣練法,可我們真走入其中?去了還是沒有?去或未去都在亭深不知處,能見亭為頓,悟漸猶生,便成了「居然天上人」,天人不隨漸法,夢中才見真章,不求相現,法便自生,牡丹遍一切處,亭檯生輝,功夫為頓法卻以漸益為基,據為得其箇中之意,放是情出其所不知處,一往而深入,才有真功夫。

如是初心

 虛境可以彌補人性的不足,使人生更臻完美。虛境在哪?在功夫裡,功夫鍛鍊到某個水平,對練時人會進入一種如夢似幻的虛境狀態,透過動作的建立和重組可以找到自身的某種真實力量。多數同學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個動作想做但不做出來,十次中偶爾做成一兩次,整個人便脫胎換骨令人刮目相看,過程像在作夢一樣,怎麼做出來的自己完全摸不著頭緒,想再做一次,用力思索,可是燈到影滅,找不回曾經的感覺,人也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不就和杜麗娘在夢中續了三次才續到那份緣類似?然非事可盡,雲裡非所無,安知情之所有?人皆尋夢,而夢有所別,上焉者從碧落黃泉,幽遊勝境,不執其念,遊於至情見靈明覺性;下焉者如舟入浪濤無所繫,遊而無方,飄飄渺渺,始終不忘其執,使惡夢連連,不能驚醒。遊園驚夢,是能入故夢而不執,守其情而忘其執,所以不為情困,可為生而死,亦能死而復生,方生方死,情之不知所起,故一往情深,其實都因未棄人生只是如初心的真誠。

自性如如

 一般人的生活因受制於現實,身心一旦有狀況便很難自行調整。有練氣時,透過功夫鍛鍊慢慢就能從看得見的、抓得住的實相上跳脫開來,不必在現實裡才能看到真相。每個人都有份真的性情和真的心,只要將它發揚起來,就是孟子和王陽明所講的良知和良能,得將生命境界擴充。在功夫鍛練過程中,當身心靈達到最高平衡時,整個人像進入夢境一樣,所有的煩惱困頓在剎那間全都不見,氣場運作時所產生的質感回應至身體裡變成真實力量,也就是佛家講的佛性和自性,佛性合於天地,自性源於根本。

不爭之武

 我們的功夫打法和UFC、MMA的運動場打法不同,運動場打法都要把人打倒在地,那樣的境界有限。我們把功夫當修練,以禮來運轉,拳頭出去,點到就收,不打人臉,即孔子所講「揖讓而升,下而飲」、「射不破其蒙皮」的君子之爭,目的不在把人打倒,而是去蕪存菁將自身的精彩生命給淬鍊出來。精彩的生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所取捨,在鍛鍊過程中懂得拿捏分寸,身心靈合一能生強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自能面對極難堪、難過的狀態,即使情緒發作也能儘速平緩下來,不受其影響,不讓五蘊五毒成為操弄我們的主人。這種生命境界在中國的文化、戲劇、小說裡才有,西方的戲劇、小說裡自身的衝突或與他人之間的衝突都很大,從衝突、妥協、破壞、重組之後才看到結果,而這結果多偏向現實面,西洋戲劇著重重現真實人生,和中國的戲劇、小說裡的超越現實的情景意象不太一樣。

穿越之美

 西洋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以男女主角的死來彌平兩家人多年的鬥爭,中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裡沒講彌平鬥爭,因為彌不平,只有小說、戲劇裡才可以彌平,真實人生是彌不平的,西方基督教回教的宗教戰爭千年下來都沒彌平過。羅密歐與茱麗葉死了就死了,沒有後續的故事。梁祝故事裡男女主角最後蝶化,這是莊子《齊物論》「蝶夢莊周,莊周夢蝶」的概念。真和假,實和虛,究竟有何分別?從莊子的概念來看是沒有分別的,虛是空間,實也是空間,真是空間,假也是空間,以假作真,生命才會有更大的開展。西洋戲劇以假作真是求真,中國戲曲以虛為實,以假作真只會其意,所以一切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氣為最真之象,神為至誠之識,功夫主神納氣,能往來有無,和而不同而成其大。

真誠之戲

 夢境以假作真所產生的生命歷程,和現代人常說的「有夢最美」不同。有夢最美的夢,是夢想,是渴望,會激出人性的欲求,讓人以為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得到,實際上能美夢成真的人寥寥可數。而在中國文學裡,夢是一個境,等同於真,而非以假作真,就跟功夫可遇不可求的動作一旦做出來等於掌握到真如法相,達盡性致命之境,能悟又能實踐便成為良能,教人容易進入生命的陽面,掌最高的平衡。人的問題在於遇事都從壞處看,從陰面去反應,從情緒去啟動,這種壞透了的真實人生和假的人生有何分別?壞透是自己造成的,夢境裡的美是因為有真心、誠心;而心不真、不誠,便沒有良知,夢裡便不會出現美。 

不以勝求

 中國文學裡真假、虛實境界精彩燦爛,《蜀山傳》講陰陽消長的問題,人體內始終存著神魔二力,兩者一直在內鬥,我們沒法趕走魔,要努力的是讓神的力量發揮到最大,讓所有的魔都去成就神。沒有魔,沒有內在掙扎,沒有艱困逼人的狀況,沒有歷盡千辛萬苦,無法了解何謂神,何謂正面、陽面。所以孔子倡書經的「我武為揚」,更力推《易經》「天行健,君子自強以不息」之道,因為人隨時都會遇到狀況,隨時都可能犯錯,隨時都有情緒起伏,唯有不斷地自強,往正面的方向,往善處去,內在的惡慢慢便會消失變成我們的助力,這時就無所謂真假,也無所謂好壞。錯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不足才能慢慢往好處、往善處提昇。所以功夫不以勝求,主克己復禮,透過功夫的境界慢慢找到建造七寶樓檯基石和架構。

戲夢人生

 莎劇裡哈姆雷特想當君子不成,當小人也不成,想報仇報不了,到最後就犧牲了。在中國的小說戲劇裡較少性格強烈的人物,較多的是默默忍受走過一生。也許有人會質疑「就這樣過一生」不難過?有些人確實難過,可有些人還好,因為歷經千辛萬苦,苦中作樂不一定是苦,覺得這樣很苦的人那就真的會苦到極點。文化影響人的想法,小說、劇本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以中國思想哲理寫成的故事劇本要西方人接受比較難,因為他們看不懂中國文化裡的境界。

唱酬之遇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講的是緣起,偶遇不是意外,其實是重逢,中國功夫旁落,再也難得重逢,好萊塢那些人看不懂,法國坎城那些人也看不懂,自不用他們的抬舉。中國戲曲一台多境,口詞唸唱瞬間移位,水袖雲步更是千頭萬緒,唸著唱著如功夫之淬鍊,一拳一腳,一發一收,一橫一豎,一實一虛,都在明理和集義,使心更清明知前世之不足,當下眾生菩薩行,一步一腳印,千江有水千江月,達道於莊周夢蝶蝶夢莊周中,如庖丁解牛一瀉千里,迎刃而解,實神乎其技,不以學解道,而以行證道,此乃功夫行道,戲劇求心之境,非西方戲劇和武術能比擬。

陰陽相和

 中國功夫和戲劇都講虛實相生,與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文學、建築等藝術道理相通,皆融合了中國的哲學觀,將道納了進去,關注的不只是人,還有宇宙萬物,強調物我相和,而非物我對立。所以功夫主其學適道,與立與權,功夫練得成與否如唐棣之華,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各種可能美善均文理之察,非離相不相?也。西方戲劇重三一律,求「實相」之真,便境界旁落,為人性緒慶之餘,著相求形偏於執,故鼓動人心;中國戲曲如功夫,先是「仁禮一體」修己以敬安人,從身心之縛至形神之合,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既練氣化神,更是練神還虛,以有入無,無隙入無間,真時能相濡以沫,假時又相忘於江湖,江湖似無實有,戲中江湖似無情卻有情,中國戲劇與功夫為虛實相生陰陽相和之一體。(2016.04.15)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