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好比軍人在戰場和離開戰場可能判若兩人,這樣的人生不是很掙扎嗎?

鍾老師:戰場上的殘暴,對軍人來說沒得選擇,可我們一般人有機會選擇,卻往往在生活和工作待人處事上比戰場上的軍人更殘暴,這就有問題了。佛家講五蘊五毒,人心裡都有很強的五毒,整天分別、計較,心越來越小,心胸越來越窄,頭腦越來越閉塞,執著到最高點,以致於生命裡高尚的目的沒有了,有的只是恨而已。

為人由己

 人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某個團體,就很難完全出入自由,但要做到接近自由其實是可以的。電影《一代宗師》裡講得很清楚,只要功夫境界夠高,有極大的心胸,就能自由進出江湖。所謂極大心胸意思是,不會見不得人家比我高,不會見不得人家比我好,不會在意人家的功夫比我厲害,反而很高興能遇到比我強的高手。

俠客行

 學武之人一般來講是比較闊達的,比較開通,比較放得下。司馬遷太史公也是學武高手,他特別敬重俠客,所以在他的《史記•刺客列傳》裡那些人豪,個個豪氣干雲,其言必行,其行必果,義重如山,這樣的生命才會廣大精彩。《一代宗師》裡也講,看得人家的高,見得人家的好,才有辦法走過高山,看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才是境界。

心中無敵

 學武就怕碰不到高手,可中國武林很大,境界很高,肚藏很深,所以武林有云:「一恨天上星難摘,二恨海底月難撈,三恨世上無敵手。」當有機會遇到更強的人,又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時,如同百花齊放,會讓人覺得生命寬闊、光煇又燦爛,因為有更多可以學習,和提昇的境界和空間,還有更大的生命意義存在。中國武林高手肚量大,都希望高山還處有能人,若已然世上無敵手,那麼生命一片漆黑,只剩黃泉路太遙而已。

內心無求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俠客行》當中的一句,講戰國魏信陵君鬥客朱亥殺晉鄙,解秦軍圍趙之事,之後隱身埋名,所有名利全都不要。這種俠客胸襟,大仁大義,與北宋朱熹的老師李侗為探尋生命智慧與傳道授業,隱身鄉間不問名利的氣度胸懷,同樣震憾求名逐利的凡夫俗子。而我們是天天追求名利,製造五蘊五毒和惡霸,而往往我們自己就是惡霸、惡魔,卻毫不自知,和大俠隱者的胸襟差太多了。佛家講「迷時是眾生,悟時成佛」而一般人都是無明眾生,心中只有恨字,其實分別心就是恨,就是五毒,這樣的生命情景了無意義。

覺仁識義

 大俠心中不藏恨,生命光明處處,人雖在江湖,卻可以出入其中,不管任何狀態他都能守其中。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代宗師》裡葉問可以受到北方高手的敬重,因為他一直保持克己隨緣,合宜復禮,歸仁覺義,進入最高的進退應對,展現最好的禮義廉恥,和最大的胸懷,達到「勇者不懼,智者不惑,仁者無敵」的境地。而我們一般人多是假仁假義,沒有良心,既膽怯又易嗔恨,會八卦卻無智慧,抓執著卻沒真心,不肯低頭卻又無知,無能又不認輸,一無可取卻自以為是,若不是金庸講的五湖廢人,只能是無明眾生!

行禮如儀

 世上許多事,好比暴力或戰爭,不是我們說不要它就不會存在,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行的能力。就像《一代宗師》裡葉問到金樓那段,過了一關又一關,他遇到的對手都相互行禮如儀,他們的功夫其實就是進退應對,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招式講出來給葉問聽,先禮後兵,輸了就大方認輸,還指點葉問如何小心,這是很難做到的。武林口頭中的「承讓」不就是抑己揚人的高義精神?老一輩的這些人物,不管三教九流水平高的、中的、低的,全都是極懂禮貌和禮數,他們講得宜的進退應對。那個年代即便是軍人,也不全以打仗為目的,而是維穩,穩而不發,反而是更高的指導原則。

勝我真勝

 電影裡最精彩的一段,宮二約葉問在金樓比武,開打前她說:「可惜了這一屋子的精緻!」葉問回:「功夫是纖毫之爭,真打壞了東西,算你贏。」看來他中了宮二的計,那有屋內比武不毀東西,除非在擂台上。其實葉問不想贏,因為已經在文打上贏了她父親,再贏就不識禮了。葉問與宮二之爭在我勝上,葉問要做的是不毀不傷的更高境界,最後踩裂一片樓梯板,葉問抬頭微笑認輸。宮二以為以巧勝了葉問,葉問明輸實贏,因為他做到一日克己大方認輸,把贏宮二父親的禮還給宮二,直入天下歸仁之境,也因這等進退應對近仁的胸懷氣度,讓宮二事後心儀而與葉問結為生死之交。

止戈為武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有別於其他導演所拍的葉問,他把「我武為揚」的境界很清楚的點了出來。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講道理,功夫就是道理,不是在講如何打人、贏人和殺人,也就是把止戈克己,習武滅己,去五陰十魔、五蘊五毒,除我執,重現真我,入進退應對聖人之境,並以武入禪少林心法,展現剛毅木納、不由人、為己、直指人心、沛然莫之能禦的無畏無懼的俠客精神,以不同時空展現無住生心、有為有守的生命情操,所以戲中盡是以武展現詩篇,拳腳裡面是文章,也是招式,武裡面呈現境界,擋打攻防間都是心意。當你能進到這種水平時,當然可以出入江湖,而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2013.05.0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