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做人要講義氣,要有骨氣,可也常見人因講義氣而被害慘,因有骨氣而潦倒一生,問題在哪?

木納近仁

鍾老師:有骨氣指腰桿挺直,剛毅不屈,這種人格態度好不好?要看能力,看狀況,若被抓到強盜窩裡,腰桿挺得越直,死得越快。義氣也一樣,它和骨氣很接近,兩肋插刀,講好聽是我幫人,人幫我,可那是指過去老日子裡,幾十年前是有可能的,現在不是沒有,只是可能性很低,越來越低。翻開報紙就知道,講義氣的人給人遺棄,幫人越多,倒楣越大。

好德如色

 不是不要幫人,但幫人要有能力,如能「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習古人的智慧,浩氣蕩然,大智若愚,在任何狀態都能化險為夷,那就能將義氣用出來,比如諸葛亮功蓋三國。劉備死後,諸葛亮原本可以取而代之,可他不取,就是講義氣,有忠信,因為他「賢賢」,有向聖賢學習的能力,覺得沒有必要取代劉備的位置,選擇做自己本份的事,他的生命價值才會那麼精彩。

誰是丈夫

 劉邦當年到咸陽見著秦始皇時說了一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意思是要嘛不做人,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像秦始皇這樣的位置。劉邦是要打天下的,諸葛亮比劉邦更有能力去搶天下,可他不搶,因為不搶,所以展現出「賢賢易色」的生命態度,學習古人對更高生命境界的要求,守本,忠於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好好完成,比起打天下得到王朝更有意義。今天人們都講創新局,殊不知守中、守仁和守成更難。

厥中而守

 五千多年幾百個王朝數不清的皇帝能被記得的又有幾個?可諸葛孔明無人不曉,連杜甫都對他推崇備致,還寫了首《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重義氣得像諸葛孔明能力這麼強的人,才能夠把義維持住,有能力持忠孝而為仁義,做不到,就無法將義的最高意義展現出來。忠是厥中而守的意思,也是生命裡的一種根本力量,也就是至誠的最大力量,有此力量再去行義,那個義才不會變成莫名其妙的兩肋插刀。

易水之仁

 兩肋插刀的義滿街都是,一般人所講的骨氣義氣,只是害人害己。黑社會兄弟欠錢起糾紛,兩肋插刀幫兄弟討回公道,結果將人給殺了,只好坐牢去,那樣的義氣不要也罷!同樣是兩肋插刀,荊軻刺秦王插的刀可是驚天地動鬼神。荊軻為了刺秦王,下了多大的功夫做準備,到最後在各種不利的狀況下他還是出發了,因而產生最大張力的生命情調,奏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明知必死他還是去了,那種義是義薄雲天,浩氣蕩然,生命力量達到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講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那樣的義氣響徹雲霄,震爍古今。

自尊害人

 講義氣若做不到賢賢易色,達不到「君子不重則不威」那種真正的重,又如何展現出精彩的生命境界?義氣有俠氣在裡面,沒有俠氣的義氣其境界有限,俠氣是練出來的。骨氣不需要練,自尊夠大骨氣就出來了。自尊就是執著,執著在事情上、觀念上,人便卡住,不活了;靠著骨氣東山再起,到最後也許過關,可多半都過不了關。即便過得了關,早晚也再卡住,如果沒轉機,撐得越久,敗得越慘。

 面對狀況不是靠執著硬撐,而是要像《易經》所講隨時「天行健,君子自強以不息」,應變所有變化的可能,展現自己的「重」,和「溫良恭儉讓」。重就是本,一個持平執中,包容凝住的力量,一個深厚的體在那,溫良恭儉讓是用,有了本,再去運轉,面對所有狀況,如同功夫和生活中的進退應對,產生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最後就會有精彩的面相出來。只憑骨氣而能有所成就的少之又少,多數都失敗,而那種壯志凌雲,自信滿滿,傲氣比天高的骨氣,往往都是挫敗的主因。

俠之大者

 骨氣義氣能達到最高境界,都和練氣、練功夫練得好有關。岳飛、文天祥、譚嗣同、秋瑾,這些人都是練氣和功夫到一個水平,膽識超人。文天祥只要點個頭,要當高官或宰相隨他,榮華富貴隨之到來,若說不,那就五馬分屍,結果他還是說不,那是多麼震盪心靈,人的生命意義有什麼比這更精彩?!岳飛明知回來會受死,他還是回來了,同樣的譚嗣同、秋瑾,可逃而不逃,寧面對死亡,人類歷史有幾人的骨氣、義氣及生命意義達到他們這種高度?!(2013.03.13)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