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記得以前在學校上《論語》課,總聽不進去,覺得很乏味,還得應付考試,一點也不覺得快樂。
不老常談
鍾老師:我們總認為《論語》《孟子》是老生常談,沒什麼好聽,而老莊也許不太懂,至少還覺得有趣點。自五四以後,現代教育對古文不再重視,雖在學校仍有部份課程,但已走不進去,因此一般人都覺得枯燥乏味,只在考試才用,更不受人重視,那是現代教育的學習內容出了問題。
學做個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第一篇「學而」開頭的第一句,點出三件事和三個層次,不明其理是相互關連的話,就只能讀到表面。這三件事,第一件「學而時習之」若不能貫徹,就無法體會第二件「有朋自遠方來」,朋友來了不覺得快樂,就沒辦法做到第三件「人不知而不慍」,學問和意見不被接受,不被理解,都會不生氣。這三件事是《論語》最核心的部分。
回歸根本
學而時習的學是從不知到知,習是不斷地把知道的變得更熟悉,就跟庖丁解牛的意思一樣。庖丁解牛,神乎其技,一刀下去,牛就解了,聽起來很神奇,可庖丁從一開始的「所見無非全牛」,到三年後的「未嘗見全牛」,至最後「官知止而神欲行」,這過程不知宰了多少頭牛,用壞掉多少把刀!「學而」的道理在於原道顯現,學從根本起,本立而道生。今人學理,或從哲學,或從文學,或從宗教,都不是根本,根本自六經六藝始。
學而習之
六經六藝是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所有士大夫都一定要學的。士大夫學六經六藝,才會有很深刻的生命體會,明白所有的學問都必需要透過學作、習作,而不是只有學「知」。學而不習,不可能真知,孔子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個知是一種行過的知,而不是我們現在以為的讀過的知,只是讀過不能叫知,就像去黃山,只去一兩次,不可能知道黃山的真正精彩在哪。
入苦得樂
習屬六藝部分,一定要動手、腳演譯六藝,以身體力行貫徹,生命才會產生意義和作用。學要學到很快樂,學問才會深化到體內成智慧。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指出人覺快樂是因為不斷的行,不斷的習,剛開始是辛苦的,孟子講「苦其心志」,可慢慢就漸入佳境,倒吃甘蔗,到最後豁然開通,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怎會不樂。問題在於人都看不懂問題和道理,又怎會真知,只執一隅,把執著當真理,把無知當認知,便無法真知。
自我完成
有朋自遠方來和學而時習之,兩者有什麼關連?自我的學習,身心的學習,與人的倫理關係友誼情感一圈圈的串連,把學習得到的知,和與朋友往來之間的情誼合而為一,它就會變成一種心靈的境界。充份做到自我身心學習,又能接近自我完成的境界,遠方來客便成就出深度心靈交匯的境況,能將所學與朋友交流就是生命星光燦爛碰撞時。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主要是講學做人,而能與人心靈交會,我們卻把它當成只要讀一大堆書,看得頭昏眼花,當然覺得無趣。
修身務本
人不學不知理,不讀經無以言,不務本,便沒有真切深度的生命經歷和智慧與人溝通。因為現代知性教育較在感受和認知上下功夫,也就是理性的教育,而不是覺受和體悟的生命情境學習,而練氣和功夫就是修身的根本,六藝中的支柱和基礎。
本立不慍
孔子講學習,為什麼又突然加了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人不懂你的學問、智慧、道理,又和你意見不合,你都不生氣,這叫君子。這句好像很八股要人做好人,其實不是,它的意思是,與人情誼往還或心靈交會、碰撞,要產生陽的火花,而不是陰的火花。中國文化的兩大系統道家和儒家,一陰一陽,道家為陰,儒家為陽,佛家和禪宗則屬道家陰的這一邊。陰陽要能夠相合,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才能夠產生光芒。而當兩者產生相錯,你卡我,我卡你時,問題就出來了。因此孔子講在與人交會過程中,不管他的個性、想法、做法跟你有多麼不同,你都不生氣,也就是你有能力將這些碰撞消弭,那是有容乃大的和真的學會。
反身而誠
人都喜歡指責別人,而不覺自己不對,也就是當我們願意檢討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就有辦法成為君子。如不能「吾日三省吾身」,就不能「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人不可能離群索居,即便是在山上修練的人,也要與知己者生命交錯,生命才會有意義。所謂「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一如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當大家的心進入一種高度的平靜和諧,而且觸角很深,看得很遠,看到許多好的東西,才有辦法看到生命的價值意義在哪裡。
和而不同
人不知而不慍,為什麼強調「不慍」?因為大家都很容易「慍」,容易不高興,五蘊五毒一起,就把所有東西都破壞掉。控制好自己,不隨便發脾氣,有朋自遠方來,或與友在一起,有辦法保持良好的關係交匯和溝通,才會覺得快樂。樂是一種很高的生命境界,從學而篇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儒家把人的生命情誼和心靈交匯作為最高的人性價值,可我們卻把讀書、求知、做學問或賺錢擺到最高,看得最重,那就有問題了。
知己為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自我修練的一部分,擴而充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生命才會快樂。就像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德國,可他還是有許多朋友,如果他不跟朋友和知己談話,交換不了意見,不但不會快樂,也不會有多精彩的體會。很多時候我們是透過和朋友交換意見,揣摩出道理來,朋友可以是情誼的支柱,也可能是我們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讀得懂與否,要看我們的能力和智慧,所以朋友很重要。
愛眾親仁
孔子講無友不如己者、友直、友諒、友多聞。如果我們希望朋友直、諒、多聞,那我們自己呢?是否也是直、諒、多聞?如果不是,又如何要求朋友是。因此孔子一早就告訴我們,與朋友之間,不管是普通朋友、好朋友、男女朋友、夫妻或情人,這些基本做朋友的能力都不足的話,就沒辦法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不會快樂。因為同頻共振,共振過程需要有良好的運轉,要反省,要直、諒、多聞,還要「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之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先學做人
為什麼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因為文基本上是用在認知外界和功名利祿上,而前面所講的全都在學習做人,人沒做好就不需要學那麼多其他的東西,學了反而壞了自己,因為沒有足夠能力把生命衍生為一種光芒,沒辦法產生一個好的狀態,時常生氣,常常犯上,無法和人和諧,就不能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牽涉到仁和義,未曾修身達到自誠的最高層次,生命的內火便不會點燃而外明,唯有自誠明的境地出現時,才能立仁為本,取義為用,進退應對於焉自生,自能執禮為智,和合因緣,至內聖外王的最高之境。
層層上升
習六經六藝裡的功夫,是為了產生大仁、大義和大氣魄,讓生命有強大行的能力,也因此後來的儒家學子,包括司馬遷、班超、李白、杜甫、辛棄疾、范仲淹、王陽明、岳飛、左宗棠……等才能有那麼精彩的生命表現。那種行的力量是進到覺受和心靈層次裡,而不是我們現在所重視知的層次,若是知的層次,都在說理,理從每人的認知角度衍生,不易與人共通,執理不饒人,各說各話,那麼要交到好朋友就很難了。《論語》將有朋自遠方來擺在第一篇之首有其道理,因為朋友是驗証我們學習過程最關鍵的人,學而時習之,學得越好,生命水平越高,就有可能遇到更高水平的朋友,心靈產生交會,生命層次便得以提昇,這也是尼采「超人」的道理。(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