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才華之於林徽因和陸小曼又作何詮釋?

無才唯德

鍾老師:「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有陰有陽,有褒有貶,究竟是貶還是褒?看從什麼角度切入。貶的說法是,女性太強讓人害怕,最好是無才,比較聽話,這是部分人的看法。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就像老子所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現代人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不管女性或男性,不怕無才,就怕才太多,變得只有分別心,才反而成為反智的工具。應該把才損之又損,把才丟掉,不靠才,不恃仗資訊和知識,才真為你所用,人才還原為真正的人!

存乎一心

 在做人處世上,態度比能力更重要,人本不需要太多才,才多的人不如才專的人,有才而不恃仗。正如力氣大的人,功夫高的人,有權勢的人,有學問的人,能不以力、功夫、權勢,或學問來壓人,懂得以上就下,以德服人,無才是這個意思。人回復到孝慈的狀態,也就是孔子講的「思無邪」,無邪便無分別心,人便能直指人心,解決問題。古字的思,不是我們所講的思考,而是指智慧。不去思考,才能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用思,才能思通,思能夠通,就產生作用了。無思是體,思通是用,懂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被才所干涉。回到功夫,武林派別招式多如牛毛,究竟用哪招最好?中國功夫講五行,便有生克,這樣一來,不用比試已敗下陣來,因為你會來不及反應。武聖岳飛講過:「用兵之法存乎一心矣」,功夫也是存乎一心,所以少林以武為禪指的是這個意思!

禮教誤人

 兩性平權的觀念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中國古代無所謂平不平權。那是到了宋朝之後,多了禮教的運轉,才出現了所謂的「三從四德」要女性遵守。當然,當時還是有些文人並沒有遵從這說法,如李清照她家顯然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於是成就了李清照成為劃時代的大詞人。還有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以及吸引宋徽宗的李師師,他們都有非常好的文采。北宋當時一堆書生都為李師師所傾倒,這些高級知識份子喜歡和有才學的女子在一塊,不管是名門閨秀或青樓名妓。

民國女子

 宋朝之後,過了元朝、明朝,到了清朝,由於女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縛,晚期還有戰亂,家裡能讓女性讀書的就少了,但有底子的家庭還是會讓女孩唸書,像秋瑾她家就是。到了民國西學東漸,當時在北京、上海有名的社交圈裡出現了許多才女,他們不僅懂國學,還會西學,西學愈強愈有名,包括張愛玲、陸小曼、林徽因等都是。

四月人間

 陸小曼和林徽因常被拿來做比較,因為他們牽涉到「人間四月天」的故事。這兩人個性不同,角色也不一樣。陸小曼才藝雙全,小時讀法國人辦的聖心書院,她英語、法語都很流利,會畫畫,又會寫文章、寫詩,父母是名門之後,有極大的財力和權力。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段祺瑞政府的司法總長,非常有名,而且學貫中西,對儒家學說了解透徹,以中學為體,再學西學。陸小曼的父親是留學東京帝國大學,她母親熟讀四書五經,對孩子的教育相當嚴厲,不僅要求陸小曼在儀態上要有古典淑女那樣的表現,還有古典女子所有的棋琴書畫也全都要會。其實陸小曼是外黃內白,而林徽因則外白內黃。

才藝斷情

 林徽因在表現上比較洋派,但骨子是中國的,因為從小她父親就教她儒家思想,教到十六歲她去了英國,還繼續教她四書五經。所以林徽因留學英國、美國之後,回到中國,她的本還是中國的。陸小曼的表現就比較洋派,她十六歲唸聖心書院時,跟外國人學,而她父親並沒有像林徽因的父親那樣教她國學,因此她表現出來的文藝氣息是比較偏西洋的。而在才藝上,陸小曼比林徽因要強,可說是當時的第一才女,連胡適都對她欣賞不已。從美國回來的徐志摩看到了陸小曼,當然也是為之著迷,很快地兩人就結婚了。可是婚後,兩人的問題不斷,陸小曼對徐志摩又愛又怨又恨,徐志摩最後為了去聽林徽因演講而死於空難,就像還珠樓主的紫青雙劍,不能相和便毀天滅地。功夫在攻防上,若不能攻守兼備,就無法進入陰陽和合更上層樓的境界。原因都在無法感通,缺了靈明覺性,明知卻不能為,想做又不能行,知行交錯,心靈相阻,無法自己。

還虛入道

 陸小曼能講流利的英語和法語,又有外交手腕,台風又好,還有琴棋書畫等各種才藝,這些外在精彩的表現大家都看得見,可是一回到家庭裡,和徐志摩兩人相對就不是那麼回事,這不是有無才華的問題,而是兩人的根本相處有問題。關鍵在於心能否相通,心不通就無法做更深入的溝通。兩人相處不可能用文藝、文字、才藝或理想去取代心靈,前面講的思無邪才能思通,若用才藝去取代人的心靈,也就看不見對方的本性。與人相交不是靠才華、文藝,而是在於你心裡面的誠究竟有多少。誠是無言的,不是用言語說的,它是無思的,不是用想法去串連的,裡面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感通」。要能感通,必須掌握無思之道,能夠無思,便能思通,若能思通,智慧便會提昇,人性才會打開,走入盡性致命的境界,此時自然如岳飛存乎一心,在武學上即走進還虛入道的最高境界。男女感情不就如楊過小龍女般百折飄零,始終存乎一心,一切煩惱情景不過是才情分別五毒糾纏,放下後又見堂堂溪水出前村!

競雄俠女

 林徽因和梁思成埋頭於學術,部份原因可想而知,林徽因既沒接受徐志摩,也從沒開口拒絕他,那是因為她和陸小曼一樣,都受到傳統的影響而有所束縛。反觀秋瑾,她倒能夠從傳統之中,找到另外一個屬於人而不是屬於男性或女性的生命態度,讓她的生命格局更宏大,更精彩,更有氣魄。秋瑾一樣是才華橫溢,她寫的詩文精彩極了,每一句都震撼人心,在愛情上,她很清楚自己要找誰。林徽因就不是,林徽因學貫中西,那麼有才華,可是在愛情上,她不知道自己要找誰。陸小曼更慘,十里洋場,北京、上海多少男子為之瘋狂,她卻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誰、愛誰。

返還本心

 李清照和趙明成也一樣,兩邊家世都那麼好,李清照的才學比趙明成還強,結果造成了許多狀況,婆家還想把她休掉。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才華愈出眾,依恃才華愈多,問題就愈多。當我們把才華的部分抹去,也就是「絕聖棄智」、「民復孝慈」,回到根本,回到本心上,沒有別的,只有一個「誠」字。只有誠可以通天地,通一切,通人心。當我們常常把才華掛在嘴邊時,問題非但不能解決,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回到誠上,便自見通明,對父母、兒女、朋友、夫妻,都能親其親,以誠為本綻放光華,達到無住生心,謀閉而不興。「貨」這種才或財,雖垂手可得而不藏,孝慈和仁義禮智信便回到人心,又有何事不可為?

無思通道

 才華多少是有用的,沒有才華,生存能力弱,就完全沒有自己。但有才華而不通達,也是沒用。才華通達就叫「思通」,就能變成智慧,才華不通,就會拿來顯耀自己,拿來給人家看,那就沒用。功夫的動作就是才華,若能不靠動作技法,回到無思的狀態,展現的就不是動作的表相,而是真心和真誠,這時對方做什麼,你都很清楚,因為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思通,真誠就在裡面。同學在對打時有很多機心,想方設法引君入罋,可機心愈多,動作愈慢,愈不會有好的結果。求道的同學,心便就下,反還誠心,虛之又虛,慢慢便走進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境地,功夫便會大進。

自誠而明

 同樣的在生活中,當我們追求這追求那時,誠就不見了,有的只是自我、知識,和所謂的外在才華。陸小曼和徐志摩、林徽因和梁思成,哪位是才華差的?都強的不得了,可是日子卻過得很痛苦、很詭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找不到自己。才華不管男女都一樣,有才氣不代表能相合。《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在對稱的過程中運轉,產生和合、轉化、擴大和提昇,生命就不斷的層層上昇,照這個道理去做,就是好的事情,依這個法則去做,就能達到最大的完成,沒有生命法則比這更重要的了。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跟著這個道走時,我們就走入最高的誠,自誠而明,生命裡就產生真正的光芒,這光芒能照亮對方,對方的光芒自然會返照著你。(2012.03.14)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