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太善良或展現無私時反而容易受傷,究竟在自私與無私、善與惡之間該如何處理?
無仁義修
鍾老師:善良無私反而容易受傷,這問題可參考莊子所講:「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許多事情不刻意努力去做,不為了表現什麼、求得什麼而去做,反倒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常有人會抱怨好心沒好報,其實許多時候都是咎由自取,因為在幫人的同時也做了傷人的事卻不自知。就像前陣子報載某貧父不忍女兒長途跋涉搭車上學竟偷車送女兒,有對夫婦同情學生處境向校方表示要捐助學費時說「她住的地方連我們家的狗窩都比不上」,這不是傷人嗎?名為助人實為展現自己的「善良無私」,究竟為誰?
咎由自取
當我們心裡有好壞的分別,如幫人是善,不幫是惡、無私是好,自私是壞,就會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做很重要的事來看。自以為在幫人,是好人在做善事,可當別人的反應不如自己預期時,心裡就會有受傷的感覺,此時更在意的是自己心裡的感受,而不是原本我們多麼關心、多麼擔心的那個人的何等不幸遭遇。這究竟是無私還是自私?是善還是惡?或兩者皆是,神魔同體?若是如此又何需做分別!
應無所住
當我們心裡沒有先設定一個好或壞的標準,就不會受外在力量干擾或影響,即使外界對我有負面評價也無所謂,做這件事不是為了贏得好評,也不是怕不做會良心不安,只是做自己覺得該做、可以做、方便做,而且能達到最好的平衡,所以不管他人對我有什麼批評。
都帶不走
自私不是對錯問題而是不需要,人愈自私愈把自己鎖死,在意東西被人拿了、借了、分享了,當我們這麼想時就寸步難行。親人為了爭產而失和或大打出手時有所聞,寧可天天爭吵也不願搬出去,怕便宜了對方結果卻是毀了自己。人一生中所擁有的多半都帶不走,比較有能力的人其財富更是用不完,但這些人往往生前捨不得花用「無私的」把財富留給子女,卻引發不少問題。倘若他們生前能「自私的」該用則用,僅留少部分給子女,把多餘的錢捐出去,也會活得比較快樂些。
八卦之善
善良本身沒有錯,重要的是不因為善良或無私就以為自己有多高,當我們不去評定自己有多高時,這樣的善良和無私就是平衡的善良和平衡的無私。此時不會有我行仁義、我很了不起的想法,也不會因為別人不出手幫忙就「看不慣」,或認為大家都是冷血的只有我有愛心,只是做該做的,不管別人有什麼反應,我心中都不會覺得不平,如此我們的生命水平才可能往上提昇,也才可能做出真正對人有幫助、有意義的事。
無機之善
談善惡已著相,常人都以道德感來論斷善惡,善本無問題,問題在於行善的人心中有「機心」,有我高人低的分別,都忘了《易經》講的「以上就下」的虛懷若谷的態度。「止於至善」為儒家最高的行之準則,以極高明道中庸之法,也就是為善只是一個中庸平衡之法。
無善無惡
禪宗著重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孟子四端之心便說得更清楚,那無機之善是人的良知良能,與生俱來,生發之時未經思考方能救得了人,想了就不是善!善行想了便變質而自然成惡!所以王陽明講「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