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總是忘記老師的教導,心情時常起起伏伏,該如何面對?
信廉仁勇
鍾老師:從小到大,不管學什麼,老師多少會跟我們講一些生命的道理、人生的道理,大家聽是聽了,但有些是聽不進去,有些是做不出來,也因此許多學習都只有半調子。學氣功、功夫也一樣,掌握技巧固然重要,把仁義禮智、信廉仁勇的道理聽進去更重要,因為它是氣功、功夫基本發軔的力量,沒有仁義,力量就不會「沛然莫之能禦」,遇到稍強對手,遇到突發狀況,就不敢面對。禮是應對進退,智是觀察反應,有良好仁義的心態,有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配合應對進退,就有辦法把生命最良好的狀況表現出來,心裡面原有解不開的情緒就能一一化解。
進退應對
情緒是心動後體內五臟交錯,一股賀爾蒙卡在身體裡,形成一把火不斷在燃燒,當我們練功夫練到「無所住」,盡可能把動作做好時,身體裡的「火」慢慢就會給功夫運轉中生發的能量交換而澆熄,原本的堵塞會散掉,人就覺得愈來愈舒服順暢。動作只要不過猛就能達到一種平衡,出去的力得以讓我伸張,可是我可以把它控制住,伸張和控制,一伸一收,一陽一陰,一聽一發,拳頭在剛觸碰到對手那一剎那,收住。當你能做到這種控制時,就會感覺到自己和陰陽是整合的,和天地愈來愈合一。
正向轉換
在氣功、功夫的能量運轉過程中,一邊燃燒情緒,一邊補充能量,身體裡就會有一種正向良好的力量產生出來。人的本質有善有惡,孟子主張從善方面走,因為從正向走,愈走愈光明。從惡方面走,當然也可以走,可會走得比較辛苦,因為必須防惡、消惡,一直防,一直消,惡卻愈長愈大,面對它,得用更多的力量,會很辛苦。所以孟子主張從正向方面去運轉,把負面情緒燃燒掉。當我們能「善養吾浩然正氣,充沛天地間」,就能將內在的執著和罫礙燃燒掉,將自私自利、分別心消除掉。
直指人心
功夫不是用來打人的,打人很簡單,功夫要練好卻很難。功夫透過動作,我們有機會走進陰陽的世界,走進空有的世界,走進虛和無的世界,那是極高層次的世界。走進那個狀態裡,可以「無住生心」,可以「直指人心,直接入道」,或發現自己已經達到性命雙修,達到最高的平衡「致中和」。也就是在喜怒哀樂運轉的狀態裡,可以守住不發,當喜怒哀樂要跳出來時,能立即將它點住,一點就停了,就像功夫裡我們將對手正要出的拳給停住一樣,也就是「發而皆中節」,是「致中和」的最高境界,人就達到最大的自由。
有所不為
身心的最大問題是不能控制,若能將老師教導的那些仁義禮智道理內化,就能把動作做到「無住生心」,既可以伸張,也可以控制,這才叫功夫。當達到這種狀態時,所有仁義禮智等生命基本價值就會印記在身上,從內部發光出來。中國傳統從春秋到宋明時期以來皆強調,士大夫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擔得起,放得下。也因此,再大的壓力都能坦然面對,再多的委曲都覺若無其事,這樣生活就可以過得安然自在。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受黨錮之禍、革新及保守派牽連,屢屢受貶,仍不改其中道立場,繼續從修道習禪中擴展自我的人格胸襟,寫下無數優美超越的詩詞文章,為人間留下佳話美談!
吞下委曲
人的另一大問題是,時時覺得自己很委曲,當別人說我們兩句,愈想愈委曲,心裡不接受,情緒就開始起動,這時行為容易有偏差,分別心很重,看事、做事都可能出差錯。其實很多時候別人說的不無道理,只是我們不願接受。從中國歷史來看,人有再大的委曲可都比不上岳飛的委曲吧!
浩然正氣
岳飛接下十二道金牌決定揮軍北上後,明知一定被冤而死,他不以為委曲,還將人生最後短短幾個月,以最好的狀態去完成該做的事,他跑到湖北襄樊佈署解甲岳家軍屯兵為農等金兀朮來,換成別人一早就把軍隊解散,在旁納涼等南宋王朝結束,或是打回馬槍去把高宗解決掉。岳飛還到四川臥龍諸葛亮那個草堂裡,振筆疾書寫下《前後出師表》,其書法筆力神韻精彩燦爛,凜凜浩然正氣,字如其人,綻放光芒。岳飛在那麼大的委曲下,還是以正向態度去把生命做最高的完成,我們的氣功、功夫練的就是這種態度,也就是要把生命最善的力量展現出來。
庶幾無愧
再如文天祥,忽必烈幾次向他招降,他寧死不屈,受俘期間還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從《過零丁洋》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正氣歌》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每一首詩句都擲地有聲。文天祥在受辱狀態下為何還能寫出那麼精彩的詩文?靠的就是正向的生命態度、功夫的鍛鍊,和戎馬的歷練。還有,宋明理學大師張載,他說所有我們所學所做,最重要的是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這種頂天立地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狀況,自然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會受負面情緒所影響。(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