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種處境,平靜安定和顛沛流離各有其幸或不幸,如何面對並自處而不傷?

以其病病

鍾老師:過慣了平靜安定的太平日子,和長年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度日,這兩種人會因為大環境完全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想法。平安度日的人最怕改變,不希望改變,看到別人稍有變動,譬如失業、失婚,都會替他覺得「不幸」,更別說是戰亂了。而在戰亂中求生存的人,因環境每秒都在改變,反倒覺得變動是很自然的事,不會太在意,因身處「不幸」中,反而沒有那麼不幸的感覺。所以有所謂生於「不幸」或「失敗」年代的概嘆,但也可以「盆鼓而歌」反向超升,老子說過:「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能面對黑暗便不覺黑暗存在!

禍福相恃

 究竟是幸或不幸?哪種想法有道理?其實兩種想法都有道理,只是這道理是「反應」出來的,而不是絕對的道理。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天這兩種人異地而處,他們的想法也會跟著改變。害怕改變的人,當環境由不得你不變時,因忙於應變,也就來不及想「不幸」的問題。而脫離動亂原本不怕改變的人,也會因為日子平靜久了而害怕改變。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太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執著,不會太訝異別人為什麼那麼想,才有機會和與我們處境不同的人有更多的溝通。要記得塞翁得馬與失馬,都有禍福相倚其中,變與不變並不那麼使人容易或難以自處,關鍵在於人對生命看法的通透與否。

與狼共舞

 幸或不幸、變或不變都是因為人的心動了,人的心不動也就無所謂幸或不幸、變或不變。心一亂,什麼東西都看不見,當我們的心能夠保持平靜,所有的變動對我們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舉個例子,幾年前SARS流行時,大家都很緊張,日子都變得很難過。可是想想,怎麼樣都得過日子,緊張是過,不緊張也是過,何必挑難過的日子來過?更何況,緊張反而容易讓身心負荷過重導致免疫力下降,讓自己的處境更糟糕。不緊張也許SARS還是會找上門,但「出路」至少會比緊張的人多一些。不緊張的人有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當大家都在防SARS時,他可能在房地產上大賺了一筆。大家都聽過打不倒敵人就加入其中的經濟學說法吧?與狼共舞可能是你從來未想過的,但真要面對而不是打倒敵人,就得學會尊敬魔鬼(環境或對手),才能過自己的一關。

隨遇而安

 此外,像戰亂中的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打死,很緊張的會被打死,不緊張的照樣被打死,既然如此,何不在活著的時候讓自己好過些,不要那麼緊張,一樣可以快樂的過日子。外在刺激之所以對我們產生作用,是因為我們去響應,不去響應,它就不會影響我們了。戰爭與否,能夠接納那種狀態,就不會把戰爭裡面種種的痛苦、壓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因為戰爭不是由我們發動的,我們可以痛恨戰爭,可當戰爭發生時,我們去罵發動戰爭的人是沒用的,先讓自己保持平靜比較重要。

調身應變

 日子平靜不表示不會有突發狀況,但不是要擔心狀況會發生,而是隨時準備好應付狀況。準備和擔心是兩回事,準備是做些讓自己隨時都能保持平靜的鍛鍊,擔心不僅於事無補,還會讓狀況變得更嚴重。平日如果有鍛鍊,有一天真的遇上歹徒,就能一心不亂,面對狀況很容易就可以處理,可當你平常就很擔心,看見歹徒時鐵定心亂不已,頭腦被鎖住,隨便一個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出來,兩腿都站不穩還能做什麼?當我們能夠保持平衡,外在亂也好,平靜也好,任何狀態都可以面對。因為自體強化後,就如司馬遷所言:「內可調身,外可應變」而無所不為。

內聖外王

 中國古人強調修練一定要練氣和習武,因為練氣可以讓我們有更大的能量,習武可以讓我們有更強的應變能力,裡應外合,那就是「內聖外王」最基本的法門。有這種能力時,就不會詛咒這個世界,就像孔孟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他們不是詛咒世界,而是挺身而出,給人精神支柱,不一定要力挽狂瀾,可是可以給人更多的精神力量,也就是在最紛亂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自然就達到最高的生命境界。身體的氣充沛,心就不會亂,功夫很強時,任何狀態下都能夠應變,就能處變不驚,到任何地方都會覺得遊刃有餘。為什麼古時候的士大夫一定都會修六藝,都會練氣和習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赤手空拳敢去國萬里,所謂千山獨行,如班超、張騫、玄奘、法顯等。

思而不學

 現代教育強調思想,但思想若不能轉化成有效的、對人有益的行動,就等於沒用。好比了解戰爭是殘酷的、是不對的,知道要維護國家或個人權利,懂得譴責暴力,可當戰亂真的來臨時,你有能力阻止嗎?敵人當前,你能處變不驚嗎?暴徒就在眼前,你逃得了、拼得過嗎?如果不能,那麼這樣的思想教育顯然是不足的。思而不學則殆,指的是沒有配合不斷反省和學習的思想,只是空想,不會變成具體的行動力和智慧。

六經六藝

 思想在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裡是屬於六經裡的一部分而已,六經裡更重要的部分不是思想而是義理,也就是基本原理,生命的基本原理,宇宙的基本原理,即是人生觀和宇宙觀。思想只是針對人生宇宙現象做切割、分析、思考、認同或擷取的方式,有其不足之處。必須從義理去整合,也就是從六經著手,再整合生活態度,也就是結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人生不同階段內化和落實應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識之士。

應對進退

 禮樂是生活中應對進退的方法,也是一種涵養生命的法門,射御是最基本的身心強化和平衡能力,書數是面對不可知未來的態度和看法的參考法則,選擇任何一條你能走的路,對你來說都是對的、好的、積極的、正向的。六經六藝是培養做人的基本能力,可惜強調思想教育的現代知識份子少有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多的是維護自尊和爭取面子的能力。思想和做人能力無關,徒有思想而毫無行動能力,也沒有良好的生命態度,只會讓人覺得無望,因為思想切進去的面都很深,深就窄了,就看不到盡頭,黑漆漆的,怎麼會有希望?!

圓融無礙

 古人講圓融無礙,大海不擇細流故而成其大,因為圓了,大了,生命當中便沒有分別。春秋戰國無義戰,但楚人李斯當秦相不會有人有異議,廉頗去了楚國沒人說他賣趙。南北朝,五代十國,漢人由胡人統治,胡人改漢姓而不以為恥,誰又說誰滅了誰和賣了誰!一切都是著而不染,和而不同,四海幻化,此起彼落,兄弟其中!

無住生心

 當身體的氣量夠足,功夫夠好時,再亂的狀況我們都不會覺得亂,因為心不響應,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不亂了,只是外面亂而已。若是有所住,即便日子太平,還是會覺得亂。保持最高的平衡,看出去的世界就會是陽面,而不是陰面,此刻條條大路都可通羅馬。當氣和功夫不足時,別說陰的緊緊相隨,陽的也會被我們當成陰的看。環境再壞不過如此,再好也是這樣,重要的是在於我們自己,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為人由己,不由人乎哉」,這是最重要的生命態度和生存能力!

水出前村

 即便「萬山不許一溪奔」,雖「攔得溪聲日夜喧」,但仍會「到得前頭山腳盡」,終將「堂堂溪水出前村」,只要我心放下,不作分別,生命自會找到去路,人生便見出口。歷史的黑白影染,不過是化作春泥更護花,從峨眉金頂看日出,自然見到猶如蓮華海會般氣象萬千,就好像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眾仙俠滅血魔後,以仙法重建峨眉仙境,多浩翰磅礡,雋永無邊,以沛然莫之能御的正氣,面對多樣的好大河山,人心中的暗還能再作祟嗎?(2009.10.21)

 


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