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親人纏綿病榻,為此我常感心痛又無法可想,有人叫我唸阿彌陀佛,有人叫我到教堂讀經祈禱,或者找個宗教信仰來幫助,說是可消業障,不知該如何?
咎由自取
鍾老師:纏綿病榻,對親人來講,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事,可有時並非無可奈何,而是處理不當、找錯方法、無法可施、無知,或是咎由自取而造成的。唸阿彌陀佛、讀經祈禱或信教會有一定心理上的效應,可以讓精神鎖在一個點上,痛苦的感覺會減少,可它不會真的把痛苦消除,業障更不可能因唸阿彌陀佛、讀經祈禱或信教就會消失,要有根本的力量去改變自己的身心靈,業障才會消除。
情動障生
當我們的心著念時,業障就會出來,即便心裡好像沒什麼念頭,但覺得痛苦,業障就可能出現。因為有些念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好比身體一痛,就馬上想到誰打我,誰讓我病的,什麼原因讓我痛成這樣,心念一動,業障就起,也就是心裡面的一些不良的慾望和想法,使貪嗔癡慢疑等五蘊五毒動了起來。不管是親人有病,或是心起貪嗔癡,都是作者自受,業力隨之,禍連蕭牆,人人倒楣。因為心想事成的信仰法門,在好事上成的極小,在壞事上成的極多,也就是說因緣起動,幾如潘朵拉盒子打開,見到的禍事多於好事。
念動業起
五蘊五毒一旦起動,血液裡的自由基濃度增加,血酸就出來了,身心開始不安頓,人就變得更執著、更罫礙,也就是當我們想到痛苦,就會更痛苦。有痛苦時,心理上儘可能不要去想它,但很難,真的痛時,不想還是痛。那就看是什麼病造成的疼痛,即使癌症末期,中西醫也都有方法可以減輕病人的痛感,唸經祈禱信教則只能轉移注意力於一時。
無情無心
父母生病,做子女的心不安、傷痛,那是一定的,但還是要保持平衡,不要再去製造更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憂傷。看到親人痛苦,自己也很痛苦,這是人之常情,表面看好像很有情、有愛心、有同情心、有憐憫心,但從佛家的角度來講就是起心動念,這個念會和病人的念串連在一塊,病人未必知道,其實是頻率共振,會讓他更不舒服,因為念中有擔待、壓力和情緒。
無心無業
看顧病人,不能痛苦,也不能焦慮,愈是親近的人,愈是要以空無的心面對,才有辦法用最好的方式去處理。一般人面對外人比較客觀,就會做得比較好,面對自己人就會很緊張,因為主觀太重,反而問題一堆,產生無限業力,不僅對方辛苦,你也辛苦。若有辦法控制自己,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就不會給病人增加壓力。
無心減訊
病人的收訊強度是正常人的好幾倍,看顧的人心一緊,受顧的人心更痛,旁人愈是平靜無奇,病人的擔待反而愈少。但多數人不懂,總是以憂心的方式去「關懷」病人,表現自己的「有情有義」,可這情義只會讓病人更難過。莊子講了很多如何面對親人的問題,愈是不動心、不動情,愈能把問題解決。也就是不動心、不動情是一個過程和方法,才能真的幫親人做最好的處理。
平靜平衡
生活中很難有什麼人事物真的能控制我們;父母的話,左耳進,右耳出;老師的話,離開學校也就聽不見了;老闆的話,他說他的,我做我的,大不了換工作。換句話來說,我們做許多事,多半是隨興而為,隨著自己的情緒去做,也就很難讓自己平衡、平靜。平衡、平靜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東西,沒有平衡,沒有平靜,什麼事都做不了,也做不好。
陰陽不過
莊子講,陰的力量和陽的力量都要保持,因此不能過喜,也不能過悲,不能忿怒,也不能過度狂熱,才能將生命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孫悟空要靠緊箍咒才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但緊箍咒是外來的,不是出於自控,除非頭痛到不行,他才會聽師父的話,否則仍是我行我素。我們別說是自控能力,連外控的緊箍咒都沒有,我們做很多事都是隨自己的意去做。隨意去做就不太可能做得好,也許沒什麼大過,但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因為沒辦法真的控制自己。
自控解脫
當我們有辦法控制自己時,我們的生命才有可能解脫。人在七情六慾的牽絆下,很容易受周邊所有人情世故的影響,就跟電影《笑傲江湖》中風清揚和令狐沖講:「我的功夫高強沒用,親人被控制住,我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和周圍的親人之間有一種人情的期望和牽絆,一個是你和他們的某種默契,另一個是你自己製造的執著,兩種都會讓你寸步難行。除非你有海納百川的能力,什麼狀態都能接受,才不會有太多的忿怒、悲傷、嗔恨、痛苦,和鬱卒。
平心見性
幫親人處理任何事,切忌憂心或多慮,若不能做到無心,至少是平穩的心,將自己的能量損耗降到最低,最好是透過氣功、功夫修練讓生命能量保持在最高的穩定狀態,這時我們才可能做出相對較好的選擇和處理,譬如選擇治療方式、照顧方式、安頓方式等等。(2009.08.05)